1966年—2009年,“蜀山之王”貢嘎山冰川面積減少11.3%,海螺溝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數據顯示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四川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11月25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亮出了一組數據顯示:“十三五”前4年,在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7.8%、城鎮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年均增長3.2%的情況下,全省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穩定在2.7億噸左右;人均碳排放在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6個省份中最低;碳排放強度降至0.66噸/萬元,累計下降25.9%,相當于減少碳排放約9500萬噸。2020年降碳形勢符合預期,預計全年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約75%以上。據悉,下一步四川還將支持更多地區開展低碳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等試點,并發展氫經濟,開展氫發電,打造成渝氫走廊。
節能減排
四川打出組合拳
“我省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氣候治理大格局已初步構建。”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經濟低碳水平看,是在穩步提升,比如化肥使用量連續5年減少,年均營林造林近1000萬畝,林木蓄積量達18.97億立方米,比如率先在全國構建出口產品低碳認證體系,上線綠色金融超市“綠蓉融”等等。同時,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全省水電裝機量穩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量、發電量占比均達80%以上,基本建成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四川電網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國第一,近5年年均外送綠色電能約1400億千瓦時。
在低碳人居環境營造方面,全省也涌現出不少典型,如成都市創新“碳惠天府”機制建設,攀枝花、眉山碳排放連續4年下降,雅安碳排放強度保持低位。全省累計建成的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4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49%。交通運輸結構縱深調整,累計開行蓉歐班列超6000列,成都平原城市群鐵路實施公交化運營,省會城市軌道交通加速成網。
“截至2020年10月底,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累計成交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CCER)1572.82萬噸,單邊成交金額突破1億元,按可比口徑居全國第三。”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250家重點排放企業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體系已基本建成,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累計開展培訓100多場、1.2萬人次。同時,率先在全國實現主要行業碳披露全覆蓋。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四川將制訂行動方案
“四川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脆弱區,近60年平均氣溫升高0.17℃/10年,近20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時期,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區域性、系統性、長期性影響逐步顯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另一方面,四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期,重化工產業“高碳鎖定”,且還存在認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資金投入等短板,低碳轉型任務十分艱巨。
該負責人透露,圍繞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目標,下一步將積極探索符合四川戰略定位、發展階段、產業特點、能源結構和資源稟賦的低碳轉型路徑。其中,將按照分階段、梯次有序達峰的原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等具備條件的地區和行業先行達峰,推動三次產業及能源、建筑、交通綠色復蘇和低碳轉型,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實施控制甲烷排放行動,力爭碳匯項目規模達3000萬畝。
強化溫室氣體降碳協同減排,也將是有力舉措之一。四川將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區域戰略、產業布局、行業發展、城鄉建設、能源轉型、數字變革、金融創新、環境管控有效協同,加強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管控,合理控制化石能源密集型產業,全面推動降碳減排。同時,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融入空間規劃、防災減災、糧食安全、生態修復等領域,提高重點區域、領域和人群適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還將支持更多地區開展低碳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等試點。具體而言,將依托新城新區、產業功能區、園區景區社區,謀劃布局一批低碳發展示范區、綠色發展基地、近零碳示范區、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大型活動碳中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等示范。“發展氫經濟,開展氫發電,打造成渝氫走廊,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應用規模達6000輛。”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積極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成都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加快形成綠色金融與氣候投融資協同發展新格局。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