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九寨
與花斑煙桿蘚擦肩而過,櫛風沐雨也要找到你
雷聲轟鳴、雨聲淅瀝中,團隊向大致符合照片上植物海拔要求的地方前進。途中,大家幾乎是逢腐木必趴,向陰面向陽面都仔細搜尋
去年底,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林科院共同啟動實施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苔蘚植物考察是任務之一。為此,省林科院牽頭組織該院及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專家組成科考團隊。科考團隊共8人,從今年4月開始,團隊多次進入保護區進行動植物科考,摸清保護區“家底”。
“一般每年5月至8月是植物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最適宜觀察苔蘚植物。”團隊領隊、省林科院生態所副研究員潘紅麗介紹,7月中旬,團隊全副武裝進入九寨溝。盛夏的九寨溝鳥語花香、美不勝收,大家卻顧不上欣賞沿途風景,翻越懸崖峭壁,穿過山洞河流。
在野外,絕大多數苔蘚植物難以用肉眼直接鑒定,只能收集后在實驗室利用專業設備進行鑒別。團隊邊走邊看邊拍照,盡可能抵達更高地區。更高的海拔落差、更廣的考察區域,才更能反映生物的多樣性、科學考察苔蘚植物的生存環境特征。
考察中,團隊特別留意我國特有的花斑煙桿蘚。據記載,四川就有這種苔蘚,多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山林地,常以腐木作為生長基質,零星散生。其綠色絲狀原絲體特別發達,配子體極度退化,孢子體發達并高度分化,煙桿似的外形極具辨識度。
“花斑煙桿蘚的模式標本(即作為規定的典型標本,在確定及發表某一群生物的學名時,應指出此學名的特征與作為分類概念標準的模式標本,但并不一定限于此群的典型代表),發現于馬爾康王家寨,當時恰好是7月,所以我們特別留意它。”潘紅麗說,每遇到一處疑似植物,大家就趴在地上,細心觀察辨識,但直到兩周后科考結束也沒有發現花斑煙桿蘚。
幾天后,當葉文正在廣州的實驗室里鑒定植物時,收到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發來的照片。照片上,模糊的植物中混生著多種苔蘚,張躍特意圈出照片右下角一種綠棕色植物,“是不是煙桿蘚?”
“就是!”細細打量過后,葉文確認保護區內有此植物。
“一定要找到你!”9月,團隊再次集結出發。
再進九寨溝時,溫度大降,并進入雨季。雷聲轟鳴、雨聲淅瀝中,團隊向大致符合照片中植物海拔要求的地方前進。途中,大家幾乎是逢腐木必趴,向陰面向陽面都仔細搜尋。
雷越打越響,雨越下越大。“最后這一根看完就撤了!”張躍話音剛落,一株花斑煙桿蘚突然出現在這根腐木上。大家馬上聚攏,對比照片再三辨認,“就是它!”將腐木翻身七八遍,團隊在上面發現了6株花斑煙桿蘚。
“太幸運了!”一位成員激動得差點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