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為掌握開發區用地狀況,促進開發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日前,自然資源部通報了541個國家級開發區2020年度土地集約利用情況,參評率約為98%,土地利用集約度分值為61.53,呈現“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的梯度分異格局。

  記者梳理發現,四川納入統計的國家級開發區大部分排名比較靠后——

  工業主導型開發區共430個,四川有13家。其中,綿陽出口加工區排名最前,位列全國37位,有7家排名跌出前200,排名最靠后的成都高新西園綜合保稅區位列全國395位。

  產城融合型開發區共111個,四川有9家。其中,德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排名24位,有7家排名在50名以后,排名最低的內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排名86。

  記者就排名結果采訪了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指出,總體來看,四川省開發區節約集約水平的確不高,通報中提及的開發區建成比例偏低、待建地較多、土地閑置有所增加等問題在我省部分開發區中還很突出,有的開發區已建成土地占比不足30%,個別開發區已供但未開發動工的土地占比甚至超過80%。而且,在當前用地緊約束的背景下,貪大求全的問題依然突出。“有些在規劃階段就要上千畝指標,沒有形成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意識。”

  面對日益突出的工業用地需求與土地資源可供量的矛盾,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畝均論英雄”改革思路。近兩年,相關部門積極推進改革,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經信廳印發了“畝均論英雄”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將農業領域“畝產”概念引入工業領域,開展工業企業效益評價,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改變以開發區為代表的節約集約度不高的現狀,要素跟著“英雄”走。通俗說,就是讓不下蛋的母雞沒糧吃,少下蛋的母雞少吃糧,多下蛋和下優質蛋的母雞吃得更多更好。

  作為“畝均論英雄”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企業調查試點工作已啟動,力爭通過1年的探索實踐,試方法、試路徑,努力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工業企業基礎調查技術方法、技術參數、數據庫標準和制圖規范,為推進信息數據資源整合、搭建實時動態監測系統平臺、建立完善全省產業園區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參考指標體系夯實基礎。

  目前,以評價為基礎、以提質增效為導向的用地模式正在建立,“畝均論英雄”評價成果和相關指標已逐步應用于征地報件受理、開發區升級擴區等工作中,對于節約集約排名靠后、批而未用面積過大的開發區,將嚴格執行負面清單準入制度。

  下一步,在“畝均論英雄”園區評價結果基礎上,我省還將推動“標準地”改革。“標準地”擬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開發強度(容積率)3項指標作為主干指標,并根據園區主導方向和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設定科技創新、解決就業人數等地方性特色指標,由市縣政府或園區管理機構制定發布并適時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