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的打工人選擇就地過年

  主要擔心疫情形勢

  記者調查發現,受訪人群中, 27人(占調查總人數的67.5%)表示今年過年不回去,擔心疫情擴散風險、考慮春節薪酬待遇高、單位提供彈性休假制度等,是他們選擇就地過年的主要因素。

  其中,15人因擔心疫情擴散風險,且已經或打算在瀘州定居,選擇就地過年。才到瀘州國家高新區納溪科技園區從事智能物流工作2年的李曉晴笑稱,今年自己成了“有房一族”,并且去年12月就把遠在云南昭通的父母也接過來住了。在她看來,往返昭通要10多個小時,不可避免存在疫情風險。“反正一家人都在一起了,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年!”

  調查發現,有6人是因為單位提供彈性休假制度,打算年后再返鄉。比如在瀘州青年廣場做管理人員的王霞,因為商場提供節后3到4天的彈性休假制度,這也讓她決定年后回重慶。

  有4人是因為春節加班工資高,希望留下多賺點。家在貴州省興義市,在瀘州一處地產項目做工的張貴敏表示,家鄉至今沒有通高鐵,往返很不方便,而且2020因為疫情原因,沒有賺到什么錢,想趁春節再找找活路。

  極少數人則是家人勸說而選擇就地過年,因這一原因選擇留瀘州的受訪者僅2人。“今年元旦那天,重慶老家的父母就打電話勸我,今年沒必要回家了。”在瀘州青年廣場和別人合作奶茶生意的90后重慶小伙趙慶(化名)說,去年年初在家呆了一個多月,都要“長霉了”。“既然父母都看到疫情嚴重,也囑咐我春節別亂跑,那就不回了,隔地不隔心嘛!”說罷,趙慶高興地展示手機里家人準備給自己郵寄的一堆香腸臘肉。

  記者采訪中發現,90后年輕人對春節回家團聚的念頭明顯比上一代人要淡,他們的過節方式也五花八門。在瀘州一家美發店工作的95后云南小伙戚衛,就打算過年在窩在床上打打游戲,徹底放松一把。而在瀘州銀行工作的重慶人陳心(化名)覺得,只要保證好安全。“不回家倒也省事兒了,不用聽我媽催我找對象。”

  受訪者們普遍覺得,“就地過年”這個倡議挺好,畢竟能把疫情風險盡可能降低。只要家人都健康平安,闔家團圓推遲一點也無所謂。而且,現在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家人通過互發短視頻傳遞祝福,跨越時空實現“線上團圓”,同樣能讓“就地過年”變得溫情滿滿。

  但同時,受訪者們也反映,但如果相關單位、企業能夠適當發一點補助、送上一些慰問,可能會覺得這個春節更“暖心”。

在瀘外地務工人員“就地過年”調查數據圖。劉鈺汶制作。在瀘外地務工人員“就地過年”調查數據圖。劉鈺汶制作。

  22.5%的人選擇回家

  主要原因是平時回家機會太少

  在采訪中,仍有9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2.5%)選擇回家過年,主要受回家機會少、放假時長、傳統文化觀念等因素影響。做出這一決定的,以學生、多年未回家人群為主。

  有5人因回家機會少,而選擇今年回去。在瀘州做課外數學輔導的林皓老師表示,自己已6年沒回過家了,本打算去年帶著1歲兒子和妻子返回江西九江老家,但因為疫情,迫不得已滯留了,他至今記得大年夜手機屏幕里母親略帶哭聲的哽咽。“技術再發達,打再多次視頻,也比不上一次陪伴來得重要。”林皓說,今年家里老人得了重病,無論都要回家看看。“我打算自駕回去,到家后肯定自覺隔離,不出門、不聚會,只陪父母,不見親戚。”同時,他認為,瀘州市疾控中心應當對健康提示中的“非必要不出瀘”中的“非必要”做明確劃分。

  有3人則是因春節放假時間最長而選擇返鄉過年。在瀘州做家政服務,平時很少休息的 54歲宜賓人李明秀明確說,今年春節“必須要回去”。“我女兒才生完小孩,女婿工作繁忙,自己照顧更放心。”但李阿姨也表示,“回宜賓路上口罩,消毒液我都準備好的。”

  還有1人是因受傳統觀念影響,決定回家過年。“春節,就是要放假回家團聚嘛。”西南醫科大學就讀內分泌研究生譚清清笑稱。“我自己早就買好了回家的票,論文一寫完就立馬飛奔回西安老家。”

  選擇回家的群體普遍認為,春節期間只要做好防護措施,不亂串門,回家看看父母、小孩,也希望得到他人理解。

  10%的打工人仍在觀望

  等工作單位放假通知和疫情變化再決定

  在受訪人群中,還有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0%)表示仍在觀望考慮中,主要原因多是公司春節安排仍未確定。

  在瀘州某中小微企業做會計工作的董黎表示,自己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回家。“年底公司業務繁忙,父母也電話問過我,要不要回眉山過年,但現在正是公司需要人的時候,還是等放假安排出來后再做決定。”

  瀘州天立中學的重慶籍教師彭茜(化名)告訴記者,目前糾結的是,今年春節男朋友家父母邀請自己在瀘州過年,但是還不知道怎么給父母說,想等著學生期末考試,學校放假后再做決定。

  老家在遼寧的瀘州老窖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李祎楠告訴記者,他做了就地過年的打算,但也看全國和老家的疫情情況,如果形勢不樂觀的話就采取就地過年。如果形勢有所好轉,公司公布的春節放假安排允許,還是想回東北老家。“畢竟一年回一次家,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