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后又走訪了成都市錦江區、資陽市雁江區、內江市中區、宜賓市高縣等地的多家診所、多次遇到醫師拒絕出示處方的情況。在資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附近的一家診所,記者注意到,醫生甚至沒有填寫處方單,直接給患者拼配多種散裝藥品。而這種不開具處方直接拿藥的情況,在鄉鎮上的診所中更為普遍。

  對于這種不出示處方的情況,有患者表示了質疑。

  一位家住成都市玉林中路的患者小倩告訴記者,她有一次患了感冒,想著離家近,癥狀也不重,就去家對門的診所開藥,結果診所不提供處方,她也不知道開的是什么藥,買回家后,在家人的勸說下,猶豫再三,還是沒敢吃,“浪費了一百多元錢。”

  在內江市中區的一家診所看完病后,患者黃女士也向記者吐槽:“皮膚有點過敏,想著在疫情防控期間,去醫院看病麻煩,就到家附近的診所看病,結果花了不少錢,關鍵醫生開的藥全是一包包分裝的散拼藥,看不到藥品名字,也不曉得他們是不是加價賣藥,連去藥店比個價都不行。”

  有的處方“減了料”故意少寫一種藥

  時間久了出事情的概率會大增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有的診所盡管出示了處方,但處方卻并不規范。

  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錦江區華潤路的立新診所,就過敏性鼻炎請求開一些藥,醫師問診后共計開了6種藥,處方單上卻只有5種藥。這時,醫師才告知:“還有一粒藥是另外加上去的,沒寫在單子上。”記者請其將第六位藥的名字寫上去,藥師則表示:“你吃了有效果就行了,不要糾結是什么藥。”

  記者還注意到,在立新診所處方單上,醫師、藥師均未簽名。

沒有醫師簽名,不規范的處方單沒有醫師簽名,不規范的處方單

 

  “為了避免‘大處方’加重病人負擔,《處方管理辦法》要求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超了就要寫第二張,”平武縣中醫醫院主治醫師姚俊先告訴記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故意少寫一種藥都是嚴重的違規操作。

  “醫院的藥師必須對醫師開的處方進行核查,有監督責任,私人診所藥師可能話語權沒那么大,但這么明顯的不規范操作是不應該的。”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主治醫師張偉介紹,“我接待過一個病人,在私人診所沒看好,拿著剩下的藥來看病,但沒有處方單,只有顆顆粒粒的藥,很難判斷當下癥狀是藥物的作用,還是身體機能的問題。而不完整或錯誤的處方單可能比沒有處方單危害更大,很可能會誤導轉診醫師,做出錯誤判斷。”

  “這種故意為之的行為對自己職業不尊重、對病人不負責,一次兩次看似沒問題,但時間久了,出事情的概率會大增。”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學術部主任張曉云評價道。

  記者采訪的診所中過半不出示處方或處方不規范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民情記者將繼續追蹤調查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