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尹勇

  1月21日,綿陽舉行2020年度全市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四川在線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0年綿陽地區生產總值3010.08億元,比上年增長4.4%,這意味著,綿陽成為全省首個GDP突破3000億元的地級市。

  四川在線記者從多個維度盤點,綿陽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秘訣是什么。

  增速快 “十三五”期間 綿陽連跨兩個千億元臺階

  “十三五”期間綿陽連續跨越了2000億元、3000億元兩個臺階,速度還在不斷提升——2011年突破1000億元,2017年突破2000億元,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用了6年;2020年突破3000億元,從2000億元到3000億元用了3年,同樣是1000億,用時縮短一半。

  在更大的范圍內來看,綿陽在全國城市GDP排位,其實是以每年5名的速度前進,從2015年的123位,再到2019年的93位,最新的排名為2020年的90位。

  系統謀 堅持從全局謀劃“一盤棋”

  “十三五”期間,綿陽經濟社會發展較為快速,與綿陽堅持從全局系統性謀劃有關。

  縣域經濟發展就是綿陽多項政策疊加的效果。2015年綿陽所轄9個縣市區GDP在全省排名呈“1升2平6降”態勢,在2018年度全省31個縣域經濟發展強縣、先進縣、進步縣候選縣中,綿陽有5個區縣入圍。

  一方面,綿陽啟動交通攻堅,實現了縣域高速的全覆蓋,解決了縣域產業發展的硬件問題;在產業發展方向,綿陽制定了制造業的總體規劃,為不同縣域設定了不同的方向,有助于產業鏈資源集中集聚;而基于此推動項目項目招引工作,進一步做強了縣域特色產業的增量。

  釘釘子 著力推動落地落實

  綿陽堅持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實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

  以制造業為例,綿陽制定了重點發展的“6+6”先進制造產業體系,此后一直圍繞這“六大重點產業”和“六大創新產業”,制定相關政策、建設產業園區、推動項目落地。

  過去5年來,綿陽的國內省外到位資金一直為全省第二,總量超過2300億元,累計招引5億元以上企業項目411個,注冊的外資企業120多家。

  產業基礎得到發展。綿陽成為全國2019年度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市(州),是西部地區唯一獲獎城市。

  培動能 科技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

  作為中國科技城,綿陽擁有大批科研院所。在發揮科技底蘊優勢方面,綿陽探索出一批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不僅壯大經濟發展的后勁,一些經驗做法也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復制。

  截至2020年9月,國務院向全國推廣的三批次56條全面創新改革經驗,綿陽貢獻了9條;四川省推廣的三批次56條全創經驗,綿陽貢獻了18條。

  科技創新氛圍濃厚,推動企業創新發展。2019年綿陽全社會研發投入R&D為6.52%,遠超全省1.8%、全國2.2%。企業研發投入56.3億元,僅次于成都,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全省第一。

  一大批科技企業脫穎而出。近兩年來,全省累計認證100家瞪羚企業,其中10家來自綿陽,僅次于成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60家,增長為2020年的440家。

  優環境 做好“軟件”和“硬件”建設

  綿陽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發展動能要實現從“政策驅動”向“環境驅動”轉化,推出一系列舉措。受此推動,“十三五”期間,綿陽市場主體從12萬增加到37萬,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萬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二。綿陽探索的“五專”企業服務機制,近日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篇”,作為四川經驗向全國推廣。

  在提升經濟發展的“軟環境”的同時,綿陽啟動“三大攻堅”行動,聚焦科技城集中發展區、交通和城市建設三大領域,優化提升綿陽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硬件”。

  “十三五”期間,綿陽城區建成區從125平方公里拓展到約167平方公里,5年增長33.6%,一個高品質宜居城市為招引項目、吸引人才創造了良好條件。

  交通領域,從2015年到2020年12月底,綿陽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達到740億元,是“十二五”期間投資總額的1.7倍,結束了北川、平武、梓潼這三個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