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機 客流穩定增長 串聯合作與機遇
當更多人員搭乘動車出行,產業的承接、融合與升級也沿軌道悄然延展。
東方電氣為國家電投等電力企業提供電力設備配套,中國二重為成飛集團、成發集團等航空航天企業提供鑄鍛件配套……在成德兩地,企業在裝備制造、通用航空、軌道交通等領域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配套合作。
鐵路公交化以來,成都平原同城化、一體化趨勢正日益明顯,各城市產業也呈現出多點布局、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趨勢,區域經濟“極核”現象和“溢出”效應加速形成。
要建設世界級城市,成都也需要在更大范圍內吸引人才,鐵路公交化正著眼于此。
在成都邛崍站附近,隱藏著一處“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重點區域——天府現代種業園。“能在這里落地,離不開公交化動車帶來的利好,特別是在招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輻射帶動效應明顯。”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受益的不只是成都。
在雅安,鐵路公交化為當地就業、脫貧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機,“依托鐵路公交化,增強了‘轉移就業輸出一批’的帶動力,有效促進雅安貧困人口外出就業,讓有意愿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就業更便捷、更暢通。”雅安市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眉山旅游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樂高樂園、瓦屋山等的建成和升級,公交化動車的開行將使眉山成為成貴高鐵旅游線上的重要吸客點。
較公交化開行前,成都至邛崍、都江堰、青白江日均客流分別為2900、14200、2700人次,增長了60%、70%、250%;成都至德陽日均客流近2萬人次,增長400%;至綿陽段日均客流4.8萬人次,增長167%;至遂寧、雅安、樂山、資陽、眉山客流分別增長了40%-200%。軌道引領著人才、資本、資源等各類要素快速流動,為區域發展孕育新機遇,注入新動能。
謀新篇 更大范圍推行 溝通當下與未來
回望“十三五”,鐵路公交化從無到有、由少到多,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展望“十四五”,成都平原城市群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等,為成都平原城市群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交通該如何發力?
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看來,交通和城市就像是孿生姊妹,“城市發展由小到大,再到城市群,支撐這一發展的關鍵要素就是交通。”
成都的實踐由此展開。隨著鐵路公交化運營不斷深入,成都市內國鐵干線、市域鐵路、城軌交通融合發展,樞紐能力大幅提升。同時,每年減少私家車出行1000萬車次,有效緩解道路交通擁堵,助力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成都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加快推動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共同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加快建設成渝中線、成自高鐵、成達萬高鐵,成都至德陽、眉山、資陽的市域鐵路以及成都鐵路樞紐環線改造、成都外環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2環9射”鐵路公交化線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成都將繼續肩負“主干”引領責任,以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為統攬,和兄弟城市一道協同推進成都平原城市群立體交通體系建設。預計到2025年,成都市域內鐵路公交化線網里程將達到890公里,鐵路公交化線網將輻射成都平原城市群全部8個城市,預計線網日均吸引客流從19萬人次增加到70萬人次,在更大范圍、更大程度、更高標準推進鐵路公交化,打破平原城市群空間地理束縛,推動成都平原城市群經濟社會一體化、同城化、同步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