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仁壽縣黑龍灘水庫通過實施生態移民、湖泊保護、生態修復涵養、污水管廊和取水口規范化建設等生態環保工程,水質達到湖庫Ⅰ類水質標準,景區景觀也更加亮麗。圖為1月15日航拍的黑龍灘水庫。 潘建勇 攝(視覺四川)  近年來,仁壽縣黑龍灘水庫通過實施生態移民、湖泊保護、生態修復涵養、污水管廊和取水口規范化建設等生態環保工程,水質達到湖庫Ⅰ類水質標準,景區景觀也更加亮麗。圖為1月15日航拍的黑龍灘水庫。 潘建勇 攝(視覺四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樊邦平

  “2020年12月份,黑龍灘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到湖庫Ⅰ類水質標準,創造了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歷史最好水平。”1月20日,記者從黑龍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獲悉,經歷多年的治理,被譽為眉山人“水缸子”的黑龍灘水庫水質實現了大幅躍升,這是自上世紀70年代水庫建成有監測數據以來達到的最高標準。

  黑龍灘水庫有湖面23.6平方公里,最大庫容3.56億立方米,正常庫容3億立方米。2010年,經省政府批復劃定為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地,水庫承擔著眉山市主城區、仁壽縣、井研縣城區及附近灌區的供水任務,服務人口300余萬人,農業灌溉面積130余萬畝。

  根據相關規定,我國水質按功能高低依次分為五類,Ⅰ類為最高標準,水質達到III類以上的便能作為集中生活飲用水。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作為引蓄型水庫,黑龍灘水庫80%的水源來自東風渠,另外20%的水源,來自于庫區185平方公里的集雨區域,整個庫區一直面臨污染源點多、面廣、戰線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難度大等諸多挑戰。”黑龍灘風景區黨工委書記李智勇坦言,近年來,為保護好眉山人的“水缸子”,管委會將做實黑龍灘飲用水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第一主業,加大了對庫區的生態治理力度。

  黑龍灘風景區管委會環安局局長鄧鴻中介紹,近年來,管委會從根除污染入湖風險、增加生態本底、削減面源污染、擴大保護效應四個方面抓實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

  為根除污染入湖風險,當地建起了污水干管,可收集28平方公里范圍的生活污水,此外,當地還建起了污水收集處理站,實現日處理生活污水約8500立方米,并清理、關閉境內規模化養殖戶220戶,關閉黑龍灘水庫上游肥水養魚魚塘1000余畝,消除了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

  為增加生態本底,當地建成投用了金沙灣生態公園、觀音灘、板廠溝等一批生態濕地,在邱家堰消落帶栽種喬木1000余株,在東風渠兩側栽種綠植2300余株,在交通道路旁栽種三角梅4萬余株,為河道綠化栽植翠柳約108畝。

  當地還開展了生態移民工程,拆遷了黑龍灘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農戶和農家樂59戶,關閉二級保護區餐飲經營性場所19戶,將北部片區生態移民5100余戶集中統一安置,實現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處理。

  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四張清單”,建成了污水管廊監控平臺,開展了黑龍灘水庫總磷總氮來源、時空分布調查,合理布局監測點位,并整合各級力量,形成了上下聯動、群防群治的局面。

  多項保護措施并舉,黑龍灘水庫水質得到了顯著提高,監測顯示,自2019年8月以來,黑龍灘水庫水質穩定達到湖庫II類水質。

  李智勇介紹,下一步,管委會將系統集成污染治理的各項工程措施,實現污染源閉環管理,力爭早日把黑龍灘建設成為“天府公園城市后花園”“天府中軸線上文旅新城度假勝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活宜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