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四川在線記者1月26日從四川省民政廳官網獲悉,日前,巴中市全面完成了鄉鎮區劃調整和村級建制調整兩項改革“前半篇”文章,全市鄉鎮(街道)由200個減至139個,建制村由2177個減至1316個,村民小組由14791個優化到8068個,城鄉社區由490個增加到493個(其中“村改居”23個)。
堅持順向調整。2019年10月以來,巴中市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相繼組織實施了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壓茬推進了村民小組調整優化和社區建制及治理優化工作,現已全面完成。全市鄉鎮(街道)由200個減至139個,建制村由2177個減至1316個,村民小組由14791個優化到8068個,城鄉社區由490個增加到493個(其中“村改居”23個)。
優化空間布局。著力打破區劃界限和行政壁壘,合并資源相近、優勢互補鄉鎮、村、村民小組及社區分別為24個、847個、4325個、156個;合理布局5萬人以上的中心鎮15個,整合周邊資源打造特色產業鎮5個,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生態旅游鎮11個;整合資源要素,形成中心村139個,特色產業村236個、歷史文化名村52個、旅游和生態康養村63個;調整優化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村民小組9758個,撤減“袖珍”村民小組1172個。
強化服務保障。巴中全市139個鄉鎮(街道)全面落實“一枚印章管審批”,61個被撤鄉鎮依規保留便民服務中心、警務室、司法室等民生服務機構;新設的586個村(社區)規范設置便民服務站,861個被撤村均設置便民服務點;推動公共服務薄弱的3861個村民小組向富集地區靠攏,便民服務觸角進一步延伸。常態推行干部代辦、全程領辦,擴大服務半徑,基層服務供給更加精準,群眾辦事更加便捷高效。
提升治理效能。統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在全市鄉鎮統一設置“六辦一所”黨政綜合辦事機構、4個鄉鎮直屬事業機構的;6個市縣級部門累計向鄉鎮下放19項公共服務事權,明確20項不應由基層組織出具證明的事項。新設村社區常職干部由3.5人增加到5.4人,平均年齡由52歲下降到43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占到了65.1%;256名致富能手、147名退役軍人、235名返鄉創業大學生被依法推選為村民小組長,基層干部總量減少、力量增強、結構優化,治理效能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