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檢察機關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深度解析之一

  膽太大!鄉干部冒用死者名義騙取救助金

  本報記者 王一多 周夕又

  鄉政府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騙取財政補貼金、救濟、救助資金等共計147萬余元,用于購買門市、汽車、炒股,檢察機關以涉嫌貪污罪對其提起公訴;游戲公司原經理利用職務之便取得游戲源代碼,離職后對游戲進行換皮、加工,更名后上線運營,檢察機關以侵犯著作權罪對其提起公訴……近日,成都市人民檢察院發布9起典型案例,這些案例分別入選最高檢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典型案例、2019年度檢察機關保護知識產權典型案例、《涉農檢察指導性案例實務指引》典型案例、2020年度全國檢察機關職務犯罪檢察精品案例、2019年度全國檢察機關社會治理類優秀檢察建議、認罪認罰案件適用速裁程序典型案例、《民事檢察工作情況》典型案例、全國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案例等,其中就包括上述案例。

  這9起案例為何會入選最高檢典型案例?它們有何典型意義?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對9起案例進行深度解析。

  案例一 >>>鄉政府公務員造假騙財政補貼

  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某鄉政府民政和社會事務辦原主任張某利用負責家電下鄉工作的職務便利,通過虛增農戶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的購置金額,騙取財政補貼資金共計1.85萬元。

  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張某利用負責全鄉五保、低保、優撫、重度殘疾人護理等各項民政補貼、救濟、救助資金造冊上報、發放的職務便利,采用虛報、冒領等方式,騙取民政補貼、救濟、救助資金共計132.71萬元。

  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張某利用職務便利,將26名已經死亡或者不屬于民政補助、救助的對象,造冊上報虛假數據,騙取民政救濟、救助資金共計12.89萬元。

  張某將騙取的上述資金147.45萬元用于購買門市、汽車、炒股等。2017年11月21日,簡陽市檢察院以涉嫌貪污罪對張某提起公訴。2017年12月18日,張某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25萬元,對非法所得及其孳息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檢察官說法
  
  追贓挽損與辦案同等重要

  簡陽市檢察院堅持“把案辦好、把事做實”的辦案理念,一方面嚴把事實關、證據關,在全面審查案件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查閱民政檔案和銀行交易明細,查清張某虛報、冒領的犯罪金額,為追贓挽損夯實基礎,確保精準指控;另一方面把追贓挽損工作提升到與辦案同等重要的地位,及時查封、凍結張某用違法所得購置的房產及相關資金賬戶,并敦促和勸解張某及家屬主動退贓,為國家和群眾挽回經濟損失。

  簡陽市檢察院及時向簡陽市委、市政府呈送專題分析報告,建議從市級層面加強對涉農扶貧領域重要人員、重點環節、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簡陽市委、市政府采納建議,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加強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向市民政局、市殘聯及案發鄉鎮發出檢察建議書,并跟蹤督促相關部門對全市涉農資金開展專項清理,清查出虛報、冒領、超范圍使用、滯留民政補助、救助、救濟等資金35萬余元,退回支付中心34萬余元,補發上卡1.5萬余元;推動市殘聯出臺相關文件,從制度上保障殘疾人兩項資金安全發放到位;推動市扶貧辦建立“簡陽市涉農扶貧資金項目數據信息平臺”,精準收錄全市6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400余名扶貧工作人員的基礎檔案,并建立扶貧項目資金數據庫,使扶貧資金項目管理和使用工作做到“有人可找、有責可究”。

  ●典型意義
  
  鞏固強化“不敢腐”的高壓態勢

  簡陽市檢察院切實增強服務保障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使命感,依法從嚴從快辦理扶貧領域職務犯罪案件,及時懲處扶貧領域犯罪行為,不斷提高辦案質效,鞏固強化“不敢腐”的高壓態勢,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0年1月,該案入選最高檢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