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規劃勘察到施工建設,四川交通系統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看中四川在這方面的技術優勢,去年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領銜的公路長大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也將其首個分中心設在了四川,搭建“產學研用”創新平臺,進行山區橋梁的防災減災成套技術深度研究。
這個分中心成立第二天就迎來“實戰”:因雅西高速附近山體垮塌致高速公路和國道雙向中斷,受省交通運輸廳派遣,分中心組建專家組趕赴現場指導搶險和搶通。專家組還利用自主研發的“工程結構安全智能監測云”,構建起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為現場搶險提供全天候的安全預警,讓應急搶險人員能安全施工,僅用6天就完成了排危搶險。
“修路架橋、保通保暢,科技創新都是最有力的支撐。”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運營里程2100公里,平均每公里投資達1.7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2倍,高速公路往偏遠山區、民族地區延伸。源源不斷的創新推動著路網不斷延展,建成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特大橋、雀兒山隧道、新川九路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超級工程和示范工程。

一支隊伍:科研平臺集聚和培養人才,將成果運用到建設中
過去5年,四川交通科技創新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平臺的增加!”省交通運輸廳科信處處長柏吉瓊脫口而出。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交通運輸省部級科研平臺由3個增加到了10個,在同類型中心嶄露頭角,特色優勢凸顯。科研平臺的建設,為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提供了載體,并集聚和培養了一支人才隊伍。
通過BIM(建筑信息建模)技術,讓高速公路等項目在電腦上“立”起來,可以直觀地看到建設進度、建設難點。仁沐新、沿江、徳會、成南高速擴容等省內多個交通項目已采用了這樣的信息化手段,應用于勘察設計、施工建設、運營養護等。四川在全國交通運輸行業中,是最早一批啟動BIM技術研究與應用的。
2015年,四川交通設計院總工程師朱明組建四川交通設計院BIM中心時,BIM在交通運輸領域還是新鮮事物。2017年,交通院BIM中心獲批成為交通運輸部行業研發中心,加速了BIM技術全面應用于四川高速公路、水運航道等交通重點項目,并先后引領了行業內3次技術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