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朱明被評為“2020年度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研平臺15大創新人物”。但他最有成就感的,是BIM中心已從組建時的寥寥幾人,發展壯大到專職研發人員近40人,組建起了一支涵蓋公路、水運、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我們已做好人才儲備,迎接交通建設項目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他說。
深冬季節,從川主寺到九寨溝的公路沿線,已是白茫茫一片,但公路上卻沒有積雪,汽車仍可暢行。“我們采用了抗凝冰路面的新技術。”四川公路設計院高級工程師代軍釋疑。
這個新技術是公路院自主研發的。我省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冬季路面冰雪災害頻發、易發。公路院研發了根據氣候條件自動調節低冰點材料釋放速率的路面,可在冬季快速釋放除冰劑,輔以環路熱管技術,就像在路面內部埋設電熱毯一樣,結合公路冰雪災害預警系統,實現了智能化控制,在冰雪來臨前啟動,提前融雪化冰,減少行車隱患。
四川公路設計院董事長羅玉宏告訴四川在線記者,依托“交通運輸行業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材料及裝備行業研發中心”“四川省路面結構材料及養護工程實驗室”兩個省部級研發平臺,公路院建成被譽為“路面醫院”的國內先進的路面專用研發場所,培養了一支“公路醫生”團隊,研究成果應用到了全省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路面新建及養護維修設計中,“部分核心技術和研究成果,正逐步實現工程化、產業化推廣。”

一個方向:圍繞關鍵技術、重難點問題開展科研攻關
就在“四川省公路結構監測與加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前夕,交通運輸部下發《公路危舊橋梁改造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十四五”期間要“消滅”公路上的四、五類橋梁,一、二類橋梁占比要達到90%以上。
四川公路設計院科技管理部部長姚剛對四川在線記者說,四川公路交通網在全國規模最大,多穿越崇山峻嶺或溝谷河流,長大橋隧和高邊坡等工程結構比例高、規模大,要長期抵御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隨著路網逐漸完善和趨于飽和,公路基礎設施規模日漸龐大,公路交通行業的需求重心必然逐漸從‘建設’向‘管養’轉移。”
作為我省公路基礎設施領域勘察設計的主力軍,四川公路設計院近5年來新增多個科研平臺,形成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行業研發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工程實驗室”國家與部省三個梯次多種類別的科研平臺,鋼管混凝土橋梁、山區橋梁防災減災等優勢領域都成立了單獨的“中心”,對關鍵技術、重難點問題可更為聚焦。
2020年,我省新增的兩個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則聚焦智能化應用。
2020年5月,由四川鐵投集團、徐工集團、清華大學聯合開發的無人駕駛壓路機機群聯動作業,在攀大高速仁和區路段測試成功,這是四川基建工程智能化的重大突破。四川鐵投集團又成功申報“自動化作業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研究采用無人駕駛裝備、遠程施工控制、多機種多機群自主作業,實現交通工程標準化施工、集約化建造,提高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和效率。
中電科集團四川天奧空天公司申報的“衛星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將借助天空地海一體化衛星技術信息網絡,運用衛星通信、導航和遙感等前沿技術,加強重要交通基礎設施安全監測、運輸工具位置實時監控、交通網絡運行狀態管理、運輸數據的同步更新等。換句話說,就是借助衛星技術手段,對公路橋梁、隧道、運輸車輛等實時監控,通過預警預判,確保運營安全。
“未來幾年,我們的研究主要聚焦四川交通發展面臨的特殊性和難點性問題。”柏吉瓊表示,將以交通強國試點項目、川西高原山區公路防災減災、智慧交通等為重點,加大科技創新研究,建設交通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