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楊樹
“我們破除了‘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接下來要立什么?作為科技界委員,我們感到很迷茫。”1月29日,省政協委員、西南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公室主任秦啟榮在政協小組會上犀利發問。
迷茫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2020年2月,為解決科研院所特別是高校專利存在的“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問題,以及“破除論文‘SCI至上’,教育部、科技部連發兩文,明確要求科技評價、人才評價要破“五唯”。
但是,破舊之后,就需立新,怎么立?秦啟榮呼吁,科技創新需要新的“指揮棒”,要盡快建立新的科技評價制度!
優化科技評價指標是關鍵。他建議,修改并完善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科技分類評價體系;將科技創新實效,即科技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作為重要指標,納入科技評價體系,同時也納入對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考評指標。
“科技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取得實效,服務于經濟社會”,秦啟榮說。盡管2020年教育部將專利轉化納入第五輪學科評估指標,但是力度還不夠。
一方面要量化、可核查,進一步提高權重。另一方面,僅是影響學科評估,力度還不夠,還需要將科技創新實效納入政府對科研單位的考核。“這樣一來,形成新的指揮棒,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分解指標之后,自然會將其納入對科研人員的考核。”
他建議四川搶抓機遇,在全國率先試點,探索建立以科技創新實效、成果轉化為目標的新科技評價制度與相應的人才評價制度。
除了“破五唯”,科技立項的這根“指揮棒”也要用好。“現在一些科研項目甚至基金項目,最后目標就是要求你交論文”,秦啟榮說,從科技立項開始,就應該回歸到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
在他今年的3個提案中,還有一個與科技成果轉化有關。他說,四川是科技大省,專利授權量、論文數量、科技獲獎等指標都位居西部前列。但四川還不是科技強省,很多科技成果壓箱底,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夠。
近年來,通過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四川已率先邁出了第一步,先確權、后轉化,化解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不愿轉的問題。通過爭取上位法的修改,逐步破解不敢轉的桎梏。
但要跨越這條鴻溝,除了科技成果“敢不敢轉”“能不能轉”外,還有“會不會轉”的問題。他說,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大多為實驗室成果,需經成熟化、工程化試驗,才能市場化轉化。前期的全創改期間,我省45家試點單位只有60多項成果得到轉化,其他眾多科技成果因成熟度不高、風險大,找不到投資中試,改革進入了“無成果可轉”的局面。
一些科技成果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當時領先的技術成果如不及時中試轉化,很可能失去進入市場發展的機會。但中試研發周期長、風險大,社會資本一般不愿介入;大多數高校及科研院所又沒有相應的責任和資金來投入中試。因此,秦啟榮認為,設立中試研發基金(天使前投資平臺),建立跨高校聯合中試研發機構,面向所有高校遴選項目進行中試研發,成為加速成果轉化的最佳選項。
他建議,政府在科技資金中設立科技成果中試專項基金,支持跨高校中試平臺開展中試研發,把成功項目落地當地政府轄區作為回報。政府科技資金承擔主要的中試研發風險,對中試研發專項資金實行差別化考核,不做增值保值要求。
同時,鼓勵高校成果完成人、轉化人、社會投資人跟投中試研發項目。項目成功以后,政府中試資金以成本價退出,優先轉讓給跟投中試項目的成果完成人、轉化人、社會投資人。
采訪的最后,秦啟榮感慨,“年輕的時候也是拼命搞科研、發論文。現在回頭看,一些成果對經濟、社會有多大實際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