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庭銘 攝影 吳楓

  “代表,您好……我感覺現在農業種植容易出現‘亂跟風’‘一窩蜂’的現象。比如,一些地方的種植戶不了解情況,聽說某個農產品價格好,就盲目引進該產品品種來種植,但是收成以后價格銷售卻不見得很好。這樣造成的損失很可惜,農民們也虧不起。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預防和應對呢?”

  近日,四川在線網友在“你點題、我代言”活動中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求助,如何避免農產品種植出現“一窩蜂的情況。為此,2月1日,在記者的采訪中,有省人大代表拿出了自己的“制勝秘訣”并提出好建議:發展農業產業“不抓瞎”,需要提前獲取一張數據圖。

  “這個問題說到底,是種植戶和農產品需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省人大代表、廣安市鄰水縣黎家鄉搭界寺村黨支部書記、鄰水縣文唏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文建告訴記者,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打破信息藩籬,讓種植戶知道今年市場上哪些農產品種得多、哪些農產品種得少,“從而明白市場的需求量。”

  省人大代表、廣安市鄰水縣黎家鄉搭界寺村黨支部書記、鄰水縣文唏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文建 受訪者供圖

  為此,黃文建還舉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2015年,當地冬瓜的市場價格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水平,批發價格甚至一度達到了1.8元—2元/斤。“當年,我們種的200畝冬瓜賣了200多萬元。”但是,在2016年年初,黃文建在做種植計劃的時候,卻把200畝的種植規模縮減到了20多畝。原來,通過在省農科院和大型種業公司查看種子銷售記錄,黃文建發現冬瓜的種子上一年賣得特別多,也就是說冬瓜的種植量特別大,市場會飽和。果然,2016年的冬瓜價格大跌。

  既然合作社、企業可以在省農科院和大型種業公司獲取種子銷售記錄,那么普通的種植戶行不行呢?為此,黃文建建議地方政府也可以與省農科院和大型種業公司合作,獲取當地熱門農產品種子的銷售記錄數據,形成類似于股票大盤的數據圖并對種植戶進行開放。然后,再由當地的農技員進行解讀和指導,“讓大家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產量去種植,盡量減少因為‘一窩蜂’種植帶來的損失。”

  另外,黃文建還建議大家可以種植一些能夠存儲的農產品,實現錯期出售,賺取市場差額。

  “公開種植數據是一個方面,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進行前期市場調查。” 在省政協委員、瀘州市政協副主席周亞瓊看來,市場經濟是始終都充滿著風險,種植戶在種植農產品之前一定要進行詳細的市場調查,不要盲目的跟風,盡可能避免區域性的或者大面積的供過于求。

  省政協委員、瀘州市政協副主席周亞瓊 吳楓 攝

  除此之外,周亞瓊還建議農戶還可以利用電商平臺跨區域開拓銷售市場。“當你發現自己種植的農產品已經超過了當地的需求,可以利用電商平臺農產品賣到其他地方去。這里沒有人要,其他地方可能就有人要,從而盡量避免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