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程文雯 劉春華

  1月30日,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議審查的《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與往常相比,本次《綱要草案》明確提出,要“提升制造業比重”。

  為什么要提升制造業比重? 實現這一目標愿景有哪些機遇? 省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代表委員及業內人士。

  必要性:

  作為西部大省,四川經濟發展不能“避實就虛”

  “四川的產業結構、人口規模和戰略地位,都決定了必須這么做。”省人大代表、核工業西南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蘇遠東看門見山:四川經濟發展不能“避實就虛”。

  先說產業結構。“我們的制造業占比還是偏低。”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研究員盛毅介紹,近年來,我省我省GDP版圖中,第二產業占比不斷回落。眼下,占比僅為37%左右。放眼國內發達省份,無一不以制造業稱雄——GDP總量破十萬億元的廣東和江蘇,這一數值分別為44%和47%。而這,也一定程度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制造業對于經濟發展有多重要?盛毅給了一組數據:去年,我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高于全省GDP增速0.7個百分點。換言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超強洪澇災害,是制造業保證了四川經濟發展的速度。

  先看人口規模。“這關系到就業,也就是老百姓的飯碗。”省政協委員、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秀彬注意到,人口超過9100萬的四川,至今仍是農民工大省。

  目前,全省僅農民工就超過兩千萬,且大部分流入省外的第二產業(含制造業、建筑業)。即便是在川內,長期以來,第二產業產業吸納就業人口也始終占全省總就業崗位的四成左右,是保就業的重中之重。

  最后是戰略地位。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注意到一個細節:前不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明確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角色更重,要求自然更高。“沒有強大的制造業作為支撐,增長極只能停留在紙上。”李后強介紹,無論是京津冀、長三角還是珠三角,都有強大的制造業作為依托。因此,提高制造業的“戲份”勢在必行。

  可能性

  看機遇:國家戰略和新發展格局

  看自身:“5+1”現代農業體系定型成勢

  “建設成為協同成渝的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自貢機不可失。”分組會議上,省人大代表、自貢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黃德華一再提到一個關鍵詞“機遇”。

  提高制造業比重,四川有什么機遇?

  “首先,要結合國家戰略布局來看。”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認為,眼下,四川提高制造業比重的機遇有二:成都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國家戰略帶來的,是產業進一步強強聯合的可能性。“這是國家戰略,戰略牽引力、政策推動力、發展支撐力前所未有。”省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潘煒注意到,川渝兩省市產業機構類似。但只要協調整合的好,就可形成強強聯手之勢。而從去年開始,在兩省市密切合作下,川渝簽署了一系列產業協作協議,今后一段時間正是合作紅利釋放之時。

  新發展格局,則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潛力巨大。”省人大代表、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主任惠朝旭認為,從對外開放角度而言,RCEP業已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經完成,商品輸出的大門越開越大;對內,國內消費需求正在持續升級,“這些都利好加工制造業。”

  國家戰略利好之外,四川也有自身的制造業基礎和優勢。

  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提到,經過多年培育,“5+1”現代工業體系已經定型成勢。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發展整體勢頭看好。去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7%,增速跑贏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7.2個百分點。

  “提高制造業不僅是必須要的,也是有可能的。”前述負責人說。

  可行性:

  集要素、促融合,延伸穩定產業鏈

  到底如何提升制造業比重?

  《規劃草案》提出,要引導資源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集聚,推動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穩定供應鏈。

  “優勢產業既要有速度,也要有塊頭,更要有地位。”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基礎醫學院院長趙牧認為,從實踐來看,向“5+1”現代農業體系傾斜資源要素,能夠在突出優勢、做大做強產業中提高制造業比重。比如,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背后始終有政府政策、金融業傾斜的影子。這也是韓國在這個產業領域始終“快人一步、高人一籌”的原因。

  如何傾斜資源要素?“創新中融合。”盛毅認為,在制造業邁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當下,除開人力、金融之外,科技創新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做大做強的關鍵。例如,通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應用,能夠緊密聯系消費端,實現“市場要什么,自己就產什么”。進而,不斷倒逼企業加碼科技創新、優化生產流程和提升產品質量。

  傾斜資源和創新融合發展外,與會代表委員和業內人士眼中,產業鏈的延長和穩定也是提高制造業比重的“關鍵一招”。“這幾年外部形勢變化的啟示是:沒有完善的產業鏈,制造業附加值就不高;沒有穩定的產業鏈,制造業始終面臨著不確定性。”省政協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郭春生認為,要完善穩定產業鏈,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拿出“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有針對性招商;攻克“卡脖子”技術。

  郭春生說,拿出“真金白銀”,就是要延長本土產業鏈條,建立可靠的供應鏈。同時,有針對性的招商,也是延長和穩定產業鏈的方式之一。至于攻克“卡脖子”技術,就是要降低供應鏈風險,確保“操之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