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攝影 楊樹

  “政府針對人才引進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補貼,我們拿了不少。在企業剛起步特別缺錢的時候,這是雪中送炭;但現在企業經營狀況好,希望登陸資本市場,通過補貼的形式把資金拿到手,反而讓我們發愁。”1月29日省政協科技組的小組會上,省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的發言引起關注。

  為何發愁?會后,周濤向記者解釋。他經營的大數據企業,有時會申請到政府部門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或者預備研究項目。假設一個平臺建設費用200萬元,企業投入100多萬元的成本,實際上企業是盈利的。但是樣的費用往往是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支付到企業。

  這樣一來,企業無法將這筆收入體現為主營業務收入。對于想要登陸創業板或科創板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投入了100多萬元的成本,財報上不體現為營業收入,而是體現為主營業務虧損,因此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相應減少。“可不就發愁嗎?”周濤說。

  企業在缺資金的時候,政府可以直接輸血,但對于一個瞄準上市的企業來說,需要的是業績突出的財報。他注意到,在江浙、廣東等地區,政府會想方設法把補貼經費變成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政府給企業補貼,實際上是讓企業建一個平臺。對政府來說,通過在合同中明確建設內容和添加驗收程序,就可以讓這筆收入轉化為營業收入。”

  周濤說,這只是一個典型的對比,其本質反映的是政府設身處地想企業之所想,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激勵措施——核心是要抓到企業的真需求。“財政既然投入,就要讓企業能得實際的利,而不是表面得利。”

  他舉例,現在不少政策鼓勵企業牽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通常以事業單位為載體去做。但是一旦政府的財政資金投入到這個事業單位,往往要求知識產權屬于該事業單位,于是研發成果就成了具有國資屬性的知識產權,企業反而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不買不好用,買貴了不劃算,買便宜了可能會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的“高壓線”,買之前還得花一筆評估的冤枉錢!

  “政府希望把科技成果落到本地,產業化后增加稅收帶來就業,這可以理解。”周濤分析,但落到事業單位本身則沒有必要。在廣深、杭州、上海等地,企業牽頭做新型研發機構,政府給了支持,知識產權可以直接到企業,只是約定要在本地轉化。“與高校合作的套路,或者搞基礎研究的套路,不能直接移植到企業牽頭的研發機構來。”他建議,對致力于產業化應用的企業來說,最終的績效要體現到產業鏈上,體現到孵化的上市企業數量和產值上。

  “除了想企業之所想,調動企業創新投入的積極性,還要急企業之所急”,同在科技組的省政協委員王穎說。

  作為成都苑東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一談到招人她就發愁。

  這是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最困擾她的事。公司招來了頂級領軍人才,還需要為之配套配合研發的團隊。“醫藥產業作為我省重要優勢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優勢,但是我省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相對滯后甚至在萎縮。”

  根據教育部的公開數據,排名前12名的藥學專業學校中長三角區域有5所,北京有3所,而四川僅川大1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藥學院在校生僅有1300人,而中國藥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的藥學院在校生,均有15000人以上。正是由于南藥持續為長三角地區輸送高端醫藥人才,為上海、江蘇等地的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一到畢業季,王穎就帶著HR團隊到處跑遍南藥、北藥。今年,公司計劃再新增200多人,她已經在為之發愁。

  她建議建立西部藥科大學,強化我省醫藥專業人才供給。“產業缺乏人才支撐,未來可能成為制約我省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