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

  堅持問題導向、順勢而為   “多、小、密、弱”催生改革

  談及“為何改”,民政廳有關負責人向記者披露了一組數據:四川鄉鎮數量多,改革前有4610個,居全國第一,幾乎是第二位河南和第三位河北的總和,鄉鎮平均人口和幅員面積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1.7%、44.2%,經濟實力與兄弟省份也有不小差距。

  “總體來說,四川的鄉鎮存在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密、實力弱的現狀,稀釋了公共資源、降低了服務效能、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鄉村治理,導致微觀體系不適應宏觀戰略、空間布局不適應城鎮化進程、管理架構不適應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迫切需要通過實施改革予以破解。村建制的情況也大體相類。”這位負責人說道。

  對于兩項改革,省委強調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對于這個“勢”,這位負責人認為,“鄉鎮、村建制調整改革著眼于優化基層政權體系、組織架構和空間結構,是加強城鄉基層治理的基礎工程。調鄉、合村、并組、優化社區,這一套‘組合拳’,是以鎮村之‘小治’服務省委治蜀興川之‘大治’。”

  在他看來,這項改革既有四川鎮村本身體量大小的考量,也遵循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當前,農村存在人口“空心化”、產業“空殼化”、“三留守”現象突出等諸多問題,農村要素投入不足與資源浪費現象并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短板都日益凸現。本輪改革順應了人口城鎮化、產業規模化、服務便民化、治理現代化的趨勢和規律,對縣域內城鎮體系、村莊布局、發展趨勢進行了前瞻性定位,以更好地發揮建制調整對資源要素流動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