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短期遇“冷” 是為了長期發“熱”
在2月3日至2月8日,四川在線記者調查多個行業對于“就地過年”的春節經濟影響,盡管不少實體店商戶均透露銷量有所下降,但都表示對這一倡議表示理解,且對春節后的消費市場回暖充滿信心。
客觀地說,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就地過年”讓相當一部分人無法返鄉過年,走親訪友活動也在減少,難免會影響三四線城市的春節消費。但需要看到,“春節經濟”是假日經濟,在疫情之下,餐飲、旅游等聚集性消費和節日禮品等跨區域消費,難免會受到短期抑制,機場、客運站等客流量難免短期銳減,后續隨著天氣轉暖,相關行業必將重回正軌。
我們還要看到,“就地過年”也進一步刺激宅經濟,加快了瀘州各個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設進度,讓孩子能盡快上新學校,讓群眾有大橋可過。
多地也在出臺各類舉措對沖影響,如2月1日至3月1日,瀘州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迎春消費優惠活動,為留瀘就地過年務工人員提供良好的消費環境;2月11日至2月25日,市內3A級以上國有景區、體育場館、綜合性廣場對留瀘就地過年務工人員免費開放,留瀘就地過年務工人員憑本人有效身份證、社??ǖ怯涍M入,這也將進一步帶動市內旅游景區人氣;瀘州不少外賣商家,和工地的外地工人們,也犧牲了春節休息時間。
疫情是一場全人類都在扛的戰役,“就地過年”之下,是每一名過年不回家群眾的“舍”,促進了“宅經濟”線上消費的“增”;是每一個商戶和建設工地不停工的“舍”,帶來了工程進度的“快”。
我們相信,部分行業短期遇“冷”,終將會在疫情好轉、政策松綁之后迅速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