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文莎
一處茂密的竹林里,一只野生大熊貓突然闖進鏡頭,只見它選好位置后,轉身一屁股坐下,面對著鏡頭,猛拉過竹子,大口大口地啃起來;幾天后,這只大熊貓故地重游,繼續(xù)坐在雪地享受美味……近日,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整理監(jiān)測畫面時發(fā)現,位于寶興縣鍋巴巖的紅外相機連續(xù)兩次“捕捉”到野生大熊貓的蹤跡。
不只大熊貓,這個點位還曾拍到川金絲猴、黃喉貂、中華斑羚、中華鬣羚、紅腹角雉等。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變得日漸“常見”,這背后是雅安高質量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各項任務的行動。
2017年8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獲批,四川境內7個市州劃入國家公園,雅安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8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任務全面完成。3年的探索,雅安在野化放歸基地建設、珍稀動植物保護、入口社區(qū)建設、自然教育生態(tài)體驗、資源轉化促發(fā)展、大熊貓國家公園綜合執(zhí)法等方面走在了試點前列,把大熊貓的棲息地變成生態(tài)天堂,為“國寶”提供更高層次的保障。
![](http://n.sinaimg.cn/sc/crawl/111/w550h361/20210211/5cfc-kiweitw4878959.jpg)
紅外相機下,野生大熊貓雪地“吃播”。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供圖
受到保護的不只是大熊貓
車出寶興縣城,越過青衣江大橋,沿著東河向北而行約30公里,一片蒼翠的原始森林撲面而來——蜂桶寨鄉(xiāng)鄧池溝到了。這里是大熊貓的科學發(fā)現地,也是如今的核心保護區(qū)。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已達1864只,其中,四川省是大熊貓“人口大省”,占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74.4%。“寶興共181只,每一只都彌足珍貴。”寶興縣林業(yè)局副局長鄒波每天圍繞著大熊貓“打轉”。從野生動植物保護巡邏到森林防火,從打擊偷盜獵和采集,再到開展社區(qū)環(huán)境教育,在延綿的大山里,從幾代森林“護衛(wèi)者”們的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xù)守好這片綠水青山。
與此同時,大熊貓的傘護效應也讓試點范圍內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得到有效保護。
在寶興,全國首個綠尾虹雉保護研究中心,建立起成熟穩(wěn)定的綠尾虹雉人工繁育技術,種群數量翻番;滎經積極開展珙桐的“引種下山”工作,建立成熟的移植和嫁接培育技術。絕跡多年的大衛(wèi)兩棲甲、光葉蕨等珍稀動植物相繼在雅安發(fā)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獨葉草、二級保護植物圓葉玉蘭在雅安成片發(fā)現。大熊貓“傘護”下的川金絲猴、雪豹、羚牛等國家保護動物和各種鳥類、小型獸類、兩棲爬行類、昆蟲等動物都得到了有效保護。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211/50f0-kiweitw4878994.jpg)
在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學生們認真聽老師講解自然知識。滎經縣委宣傳部供圖。
不斷拓展“熊貓故鄉(xiāng)”的生態(tài)地圖
雅安,有6219平方公里劃入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占全市幅員面積的41.3%,是大熊貓國家公園中面積最大、縣份最多、占比最大的市(州),是全球唯一一個實現大熊貓發(fā)現、保護、繁育、野化、放歸完整歷程的地方。
保護僅僅是第一步,要想完成大熊貓種群延續(xù)及復壯,最關鍵的是擴大野生種群。
距離寶興縣80公里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平均每年都會誕生10只左右大熊貓幼崽,近年來成活率更是達到100%,成為大熊貓種群延續(xù)的重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雅安如同一條生命廊道,把南來北往的大熊貓緊密聯系在一起。
2013年11月6日,“張想”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護區(qū)被放歸自然,是我國野化放歸的第一只雌性大熊貓。2016年4月,通過拖烏山生態(tài)廊道,“張想”開始向相鄰的涼山冶勒自然保護區(qū)移動,隨后跨越108國道到達小相嶺山系石灰窯大熊貓小種群區(qū)域。紅外相機記錄表明,“張想”成功完成了兩個相對獨立局域種群間的遷徙,成為第一只被發(fā)現跨保護區(qū)活動的放歸大熊貓。
目前,雅安已分別在石棉、滎經建成兩個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成功放歸8只大熊貓。放歸后,這些大熊貓活動范圍拓寬到甘洛、冕寧等縣,大相嶺和泥巴山發(fā)現母子熊貓活動蹤跡。
最新統(tǒng)計,雅安覆蓋率達69.14%,境內由北向南分布邛崍山系至大小相嶺大熊貓棲息地,正在建設的泥巴山大熊貓棲息地廊道,連接了瓦屋山、大相嶺、邛崍山大熊貓棲息地,是大熊貓基因交流的重要通道,不斷拓寬“熊貓故鄉(xiāng)”的生態(tài)地圖。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211/d079-kiweitw4879044.jpg)
在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學生們認真聽老師講解自然知識。滎經縣委宣傳部供圖。
構建“大熊貓+”文旅產業(yè)體系
走進滎經縣龍蒼溝鎮(zhèn),新落成的街心“環(huán)廊”內車水馬龍,銀光閃爍的熊貓IP造型和鮮紅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qū)”大字格外醒目,悄然融入環(huán)繞的風雨長廊和重重青山。
再往里走,坐落在山坳間的“元素客棧”小樓外墻上,熊貓彩繪也分外吸睛。老板高奎正在接待外地游客,忙得不亦樂乎。從2019年開張以來,高奎已經嘗到民宿帶來的甜頭——依靠“熊貓民宿村”品牌,政府對全村農家樂進行統(tǒng)一升級打造,收入十分可觀。
“我們以前靠砍樹、挖煤過生活,自從定位為熊貓民宿村后,便著手打造民宿,經過一年多發(fā)展,年營業(yè)額超過40萬元。”提及現在的發(fā)展,高奎滿臉笑容,如今客房價格在每間300元至500元。“想不到有如此大的變化,全村民宿經過整體打造后,大家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而10多公里外的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代表著雅安構建“熊貓+”文旅產業(yè)體系的另一條路徑——發(fā)展自然教育。
童子軍廣場、好奇劇場、童軍橋、木作工坊、先鋒部落……沿著“木樁”道路走進密林中的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或環(huán)抱整棵大樹、或被樹冠包裹、或依山依樹而建高低落差的別樣“樹屋”格外醒目,各類木制動物、“探索”設施一應俱全,仿若置身密林的童話世界。
作為滎經縣全域研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該學校除了開展針對青少年團體的自然教育活動之外,還積極打造了課程開發(fā)共享平臺,為域內自然教育項目開發(fā)配套課程,為來滎經縣內外開展自然教育、研學活動的機構提供課程、課件等內容,共享自然教育產品的基礎原件。
不進如此,在雅安,處處皆能感受到熊貓文化:熊貓雕塑遍布綠化帶、公園等地;熊貓燈牌佇立在大道兩旁;城市公園、道路以熊貓命名;熊貓主題酒店、熊貓文創(chuàng)產品、“熊貓西游”文旅研學品牌等被市民所熟知……隨著“熊貓熱”在全球進一步興起,雅安正依托大熊貓文化這個最具吸引力、最具競爭力的資源,推動文旅產業(yè)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