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41/w550h291/20210212/bb9b-kiweitw7459773.jpg)
根據石犀出土時的考古地層,專家初步判斷:石犀的埋藏時間大約在戰國晚期至西晉,其紋飾風格與戰國晚期青銅器上的卷云紋樣接近,因此其制作年代應該在戰國晚期或略晚。
李冰鎮水神獸的唯一考古實物
2000多年以前,是誰會制造這樣一頭龐然大物呢?它的作用又是什么?
黃曉楓說,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石犀時,文史專家還以為這是五代前蜀皇家園林宣華苑前的石獅。2012年考古資料顯示顯示其年代遠早于五代,與李冰治水的年代相當。漢代揚雄《蜀王本紀》記載:“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壓)水精;因曰犀牛里。”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也有相同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這兩個記載均表示,李冰在治蜀期間,做了5枚石犀壓住水怪。
至于為何要把鎮水神獸做成犀牛的樣子,這是因為古人發現犀牛可以從水中安全通過,認為它們具有分水功能,因此賦予其鎮水的能力。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212/781f-kiweitw7459795.jpg)
制作了5枚石犀的李冰,將其中兩枚放在府中,其位置很可能就是石犀出土的地點。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公元前277年設蜀郡,郡治所就位于成都。秦漢時期成都的政治中心,就在成都大城內的核心位置,也就是今天的天府廣場附近。當時的成都城,撿江和郫江從西邊和南邊流過,在水中的兩枚石犀,應該和這兩條河流故道有關。
此外,傳說通錦橋此前出土過與石犀很像的石獸,當時被作為石材進行了切割,極有可能是李冰埋于市橋的石犀。
如今,惟一現身的這枚石犀,因為與李冰治水可能有關的身份,也因此具有了極高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
成都暴雨與石犀被動有關?
自天府石犀出土以后,成都近年夏天只要大暴雨天氣,石犀都要出來“背黑鍋”。有人認為,正是動了老祖宗的風水,才遭致水患。
當然,在民智已開的今日,大多數人聽到這樣的說法,都只當成笑話。
黃曉楓說,李冰在治水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水利知識,結合前任治水經驗建造了都江堰,是消除成都水患的根本原因。至于他所造的石犀,當然并非真有鎮水功能,而是當時人們的信仰反映。
所以,石犀是見證李冰治水的重要實物,卻并非解決水患的根本之道,今人大可不必將石犀出土,真的當作成都近年暴雨的根源。
未來,石犀會一直放于成都博物館,作為成都開啟天府之國大門的實證,作為展現古人水文化信仰以及秦漢時期的雕刻藝術品,展現給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