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文物差點被損壞?
說起“太陽神鳥”的發(fā)掘史,可謂一波三折,一個字:懸!
時隔多年,當年負責文物整理工作的王方回想起那個情景,依然是心跳超180……“幸好它沒有被挖土機損壞。”
故事要從2001年2月說起,成都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意外挖出了青銅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員隨即展開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出土大批金器、玉器、青銅器和象牙,這就是古蜀文明代表之一的金沙遺址。
最初施工的時候曾使用挖掘機挖土,這件文物連同泥土被挖出來后,堆放在溝邊風吹日曬幾十天都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直到工人把挖出來的泥土回填回去,再人工整平,這塊金箔依然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
直到考古人員展開正式發(fā)掘,神隱多日的“神鳥”才露出金光一角,被工作人員拾起。考古學家們用竹片和油漆刷小心翼翼地剝落了泥塊外層的松土,泥塊包裹的金塊終于全部清理出來,只是它已被揉成一團,不能辨識器型。
隨后經過文物保護人員進一步的清理工作及藥水浸泡后,工作人員用鑷子輕輕地展開金箔,它才終于露出了“真容”,驚艷全場。
黃金“美瞳”如何煉成
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在沒有現(xiàn)代工具加持的背景下,完成這件美輪美奐的金箔制作的呢?
經過對金箔殘留痕跡的分析,專家們發(fā)現(xiàn),它至少采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先用自然金熱鍛成圓形,然后經過反復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剪切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為標準的圓形。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最后根據(jù)已畫的紋樣反復刻劃切割形成鏤空。
金沙遺址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章義說,由于當時的切割工具不太鋒利,工人必須反復刻劃,湊近了看,還可以看到金箔上太陽的光芒、鳥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的多次刻劃的痕跡與細小的褶皺。
除了“太陽神鳥”,金沙遺址還出土了很多金器。可成都平原并不出產金礦,這些黃金從哪里來的呢?
朱章義說,經過專家研究并實地考察,他們發(fā)現(xiàn)黃金礦藏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緣有廣泛分布,礦石種類以砂金為主。這些金礦可能就是金沙遺址金器原料的來源地。
自始至終它都是個謎
那么,古蜀先民將太陽和鳥刻劃在一起究竟有何意義呢?它又是用于何處?在“太陽神鳥”金箔出土以后,學界開始了源源不斷的研究。
目前專家們對神鳥圖案的解釋大致分為兩種——
①旋轉的是火球,是太陽神,圍繞它的四只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太陽神的使者。
②旋轉的是太陽,四只鳥就是托負太陽在天上運行的神鳥,表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金烏負日”。
大多數(shù)學者都贊同第二種解釋。朱章義說,“太陽神鳥”金箔表現(xiàn)了古蜀人對太陽和鳥的崇拜,是研究古蜀國宗教祭祀活動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重要物證,表達了遠古先民對太陽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光明不間斷的向往。
事實上,在金沙遺址里還有很多體現(xiàn)這種信仰的文物,比如青銅立人頭上戴著太陽帽,儼如光明的使者或太陽神的化身。
古蜀文化中也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反映太陽和陽鳥崇拜的文物。比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神樹等等。它們與“太陽神鳥”一樣,充分表達出古蜀人對太陽和陽鳥的崇奉與愛戴是多么強烈與執(zhí)著。
2005年10月17日,楊利偉從“神舟6號”返回艙走出來時,手捧的就是蜀繡的太陽神鳥。古人對光明和追求和今人對宇宙的探知,跨越時空完成了對話。
最后一問,神秘的“太陽神鳥”金箔究竟是干什么的?
如此薄的金箔不能作為單獨器物來使用,應是貼附于其它質地器物(很可能是紅色的漆器)上作為裝飾。但出土文物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此類器物。
關于這件絕美的四川寶貝的用途,我們依然沒有答案,還得留待未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