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造”玉琮現身金沙
這件出現在金沙的玉琮共有十節,高22.2厘米。
玉琮呈翠綠色,質地晶瑩剔透,表面打磨平滑光潤,器物制作十分規整,整器內外拋光。在博物館展廳燈光下,散發出溫潤的光澤。
![](http://n.sinaimg.cn/sc/crawl/250/w450h600/20210216/0372-kkciesq8473081.jpg)
湊近了看,玉琮每一節的轉彎處,可以看到神面紋的裝飾,與良渚出土的玉琮裝飾一模一樣。
最珍貴的是,這件玉琮其中一個轉角的正中,還雕刻了一個人形符號:人是獸首、戴著長長的冠飾。雙手平舉、長袖飄逸、袖上還有羽毛形裝飾。雙腳叉開,仿佛正在舞蹈。專家表示,這可能就是當時祭祀場面的再現,而這個人的身份或者是氏族的祖先神,或者是帶領氏族成員祈福或驅邪的大巫師。
王方說,這個符號,過去在良渚文化的其它器物中也有相似的圖案,然而在古蜀出土的玉器中,卻是首次發現。把這件玉琮和金沙出土的所有玉器放在一起,發現它加工的紋飾、造型的特點和玉質,都不是金沙自身的。
王方說,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材質應該來自汶川的龍溪玉,內部多為白、灰、淺黃色。但這件玉琮比金沙的玉器密度和硬度都高,而且顏色也和上海、蘇州等地區出土的良渚玉器一樣,呈現青綠色。
“從種種跡象來看,這件十節玉琮不是金沙的作品。”王方說,在良渚文化早期,它的玉琮較矮,并不分節;在晚期的時候,玉琮才出現了分節,最高的可以達到40多節,“所以,這件玉琮,應該是良渚文化中距今4500年前后的作品。”此后,可能是因為戰爭,也可能是因為人群和遷徙,或者是通過婚姻等原因來到了蜀地。
在跨越1000多年的時空,這件玉琮的紋飾已經磨得比較模糊,并且能看到油浸等污穢的痕跡。在距今3000年左右,玉琮到了古蜀王手上,也成了他的寶貝。在一次盛大的祭祀中,玉琮被埋在了地下,獻給了神靈。直到三千年后,世人才再一次目睹到了它令人眩目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