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吳曉鈴
大年初一起,四川在線推出“‘?!谒拇ㄟ^新年·博物館館長陪你過年”系列報道。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成都博物館總策展人黃曉楓、綿陽市博物館副館長都云昆為觀眾送上新年祝福,推薦館內“鎮館之寶”,介紹春節期間的重磅大展,讓觀眾在假日能夠“云”游博物館,走進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故事。
在詩人李白的筆下,古代蜀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讓古代四川一直給人留下了閉塞印象。隨著近年不斷的考古發掘,無數出土文物已經證明,遙遠的古蜀人,在幾千年前就與華夏大地、甚至亞洲其它地區進行著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帶來的這件“十節玉琮”,帶有典型的良渚文化烙印,制作于良渚晚期,但是卻在它被打造出來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輾轉流離,來到了遙遠的金沙。正如這件玉琮相通的中孔象征著溝通天地一樣,玉琮從長江下游來到長江上游,同樣證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古蜀人與外界交流之緊密,遠遠超出今人想象。
玉琮為何物?它是遠古人祭天禮地的法器
玉,溫潤柔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社會,玉既是財富、權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溝通神靈、祖先的媒介和法物。在古蜀地區,人們也用玉來進行祭祀、朝貢等,金沙遺址目前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而這件十節玉琮無論造型還是玉質,都體現出與金沙兩千多件玉器卓然不同的特征。
![](http://n.sinaimg.cn/sc/crawl/165/w550h415/20210216/a276-kkciesq8473042.jpg)
王方介紹,琮,從遠古產生時起,就是祭天禮地的法器。關于玉琮的用途,在記載商周祭祀活動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寫道:“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最早在約5000年前流行于浙江、江蘇等環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中出現。
專家們發現,良渚的玉琮主要出土于祭祀場所和高等級的墓葬,其造型外方內圓,象征天圓地方;在轉角還微雕了細如發絲的紋飾。
這些紋飾經過研究,發現是一個繁復的神面形象,代表了良渚人的神。這個神青面獠牙、有旋轉的眼睛和各種裝飾……這種符號,在距今約5000年到4200年間一直盛行。
在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文化消失了。不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出現了與良渚文化相似的器物。金沙出土的十節玉琮,造型、花紋、材料等特征,同樣也讓專家直接想到了良渚的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