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愈演愈烈的電信詐騙逐漸顛覆更新著傳統犯罪,虛擬遠程和非接觸式誘惑等詐騙花樣層出不窮,“看不見、摸不著”,電信詐騙一度躍居新型犯罪榜首。
據報道,春節前夕,雅安市民劉某在“東方財富”手機APP投資理財時被誘騙140余萬,發現上當后,劉某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辦案民警在案件辦理中,對劉某進行了反電詐教育和宣傳,但在春節期間,劉某在網上掃碼下載炒股期貨APP后再次被騙,損失金額64萬余元。
其實,劉某的悲劇只是“冰山一角”,防微杜漸、懲前毖后仍需要執法部門持續深入發力。否則,有朝一日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成為戲言,群眾“捂不緊”自己的錢袋子時,滋生出的系列社會問題對政府公信力和執法機關信譽度的影響就真真不可小覷。
當群眾的呼聲成為一種必然,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就成為勢在必行之舉。科技投入、執法成本投入的增加就十分必要,且要持續加力。如,公安機關組織專業力量建立的大數據中心、智能指揮研判中心等,對電信詐騙行為依法查處懲治。可以說,唯有徹底打掉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狠殺這股歪風邪氣,不斷降低乃至遏制發案數,才能真正還網絡空間以公平正義。
此外,打防結合,仍應當著眼于防范,在“防”字上出實招、見實效。以“網絡戰”對弈“網絡戰”,借力發力、借力打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如,公安機關以公眾號發文方式,每日以身邊真實案例為載體,推出“反詐日歷”、“反詐小貼士”等,增強群眾反詐意識,讓電信詐騙行為無處容身。
可以說,電信詐騙正逐步讓網絡失序,侵犯受害者的財產權益,影響區域社會發展。作為消費群眾,在面對虛擬網絡等媒介時,應“不輕信、多思考、辨真假”,切莫為“高收益、高回報投資”買單,對此類行為多一些主動抵制。
從根本上講,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與疫情防控同樣重要。
(史建東 四川法治報記者 楊棕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