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
戴賓(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交通格局
進入21世紀以來,交通運輸對一省國民經濟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強化,對國民經濟的先導引領作用越來越顯著。在支撐保障方面,一是對確立一省在全國乃至全球政治經濟社會事務中大省和強省地位的保障作用進一步強化;二是對一省重大戰略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強化。在先導引領方面,交通運輸對一省的區域發展格局、產業發展格局、對外開放格局、城鎮和人口布局以及現代化進程的先導引領作用越來越明顯、突出。
地處中深遠內陸的四川,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必須進一步強化交通運輸對產業發展的保障支撐和先導引領,建立和完善與產業發展格局相適應的交通發展格局,推動全省重大產業發展戰略落實實施。
為此,需要加快實施交通強省戰略,著眼未來、補齊短板、適度超前,提升東向、突出南向、拓展北向、推進西向、強化空中,形成對接鄰省、連通全國、通達全球、通江達海抵邊的進出川客貨運輸大通道和省內先進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全面推進交通建設現代化、交通裝備現代化、交通服務現代化、交通管理現代化。
李鑫洋(四川省交科院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
實現三個“轉變”要抓好三個關鍵
由蜀道通向蜀道暢轉變,強調通道品質的提升,關鍵是突出“三個度”。一是速度,通過實施成渝中線、成達萬、成自宜等時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鐵項目,將有效破解四川省高速鐵路發展的瓶頸制約。二是寬度,通過實施1000公里左右的高速公里擴容項目,預計到2025年,全省六車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將突破1400公里,成綿、成樂、成南、成渝等成都放射線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將顯著提升。三是可靠度,推動區域間交通聯系由單一通道向多路徑、復合型的通道集群轉變,提升干支聯動發展的交通承載力,預計到2025年,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至成都平原的陸路通道能力將分別提升22%、33%、74%、160%。
由交通大省向交通強省轉變,強調由量變向質變的跨越,關鍵是抓好“三個融合”。一是方式融合,推動“各運輸方式局部最優解”向“綜合交通整體最優解”轉變,統籌各運輸方式規劃布局,協調各運輸方式建設管理。二是產業融合,以“交通+”為抓手,推動交通與關聯產業跨界、滲透、融合,做強交旅融合、樞紐經濟、路衍經濟等新興增長點。三是技術融合,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交通為重點,搶占交通新基建的制高點,促進交通基礎設施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
由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向國際門戶樞紐轉變,強調樞紐能級的躍升,關鍵是打造“三位一體”樞紐體系。一是國際性樞紐,支持成德眉資共建共享成都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協同重慶共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形成成渝聯通全球的主引擎。二是全國性樞紐,重點發揮瀘州—宜賓、攀枝花、萬州、廣元在跨省域人員交流、物資集散中的關鍵作用,形成四川對外開放的主要門戶。三是區域性樞紐,通過強化綿陽、樂山、南遂廣、內自等城市的交通中轉集疏功能,夯實次級支撐,提升四川整體樞紐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