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

  “2020年,我們新增投資超過300億、新增就業3.5萬?,其中約1萬人是大學畢業生,超額完成了年初作出的承諾,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同?!?月3日,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

  去年,劉永好組織開展了自主調研,發現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三難”:產銷難、投資難、兌現難。為此,他提出了發放就業券、加大“三農”投資以及放寬民資限制三大建議。

  今年,帶著這張超額完成的“成績單”,劉永好又將奔赴全國兩會。從民營企業積極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研發補助政策、引導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到鄉村振興綠領人才培育、加強產地倉與冷鏈物流建設以及支持民營企業組織再造,他這次帶去了六大提案。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深耕農業40年,劉永好深知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

  如何打好這場仗?他認為,既要立足當前,也要著眼長遠。為此,他建議要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后補助政策,以“企業先投入、國家補一半”原則鼓勵種業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攻關項目,在具備相關能力的情況下申報攻關育種項目,國家按照相關標準評估確認后給予補貼;對核心育種場、保種場提供非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種豬場的生物安全和運營能力;鼓勵種業企業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引技”、“引智”結合,獎勵跨行業跨國攻關“豬芯片”的緊缺人才。

  “隨著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萬企幫萬村’也升級成為‘萬企興萬村’行動,變的是名字與方向,不變的是民營企業對社會的擔當與責任。”在《關于從光彩扶貧到鄉村振興,民營企業積極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提案》中,劉永好建議,要發起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倡議,鼓勵更多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發揮財政資金投入引領作用,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產業引導基金,支持鄉村產業發展;搭建鄉村振興公益平臺群,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同時,在鄉村振興的新格局下,對人才的需求從技術農民向更加多元的新農人方向發展,原有的鄉村人才的培育模式需要拓展和升級。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如何培養更多元、更高級的鄉村振興人才?

  “要通過補貼和配套條件建設,實施“農業人才下鄉”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實行‘引企入教’改革,降低企業參與辦學難度,推動新農民職業教育的學歷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三農專業;加強對農村致富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的培育,引導涉農企業輸出成熟的農業人才培養方法和產業管理經驗,關注鄉村人才梯隊建設;最后要增強投身鄉村振興人才的榮譽感,引導社會對‘綠領’新農人的身份認同。”劉永好說,新希望從2018年起開展“十萬綠領新農民培訓計劃”,計劃五年內公益培訓十萬綠領新農人。截至2020年底,精準培訓技術農民近7萬人。

  作為川商總會會長,如何帶動四川民營企業做大做強也是劉永好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他認為,要通過實施組織再造,實現數字化轉型,進而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

  “要鼓勵民營企業組織再造,以新商業文明促進轉型升級;挑選一部分行業龍頭企業,作為典型樣板進行扶持和推廣;加快建設各級大數據中心,搭建統一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撐平臺;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的創新研發,提升供給側支撐服務能力。”他為此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