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問題暴露銷售“貓膩”——
線上發布二手車車輛重要信息參數與實車信息參數不符是一大問題。體驗員通過網上信息截圖確定車輛的型號、價格、顏色、年限、配置、里程數等信息,并預約線下看車,發現51個體驗樣本中有16個樣本存在信息不一致現象,主要涉及車輛里程數、價格、配置等信息。在58同城、二手車之家、瓜子二手車、人人車、淘車各體驗10個樣本,58同城有8個樣本、二手車之家有1個樣本線上車輛與實際車輛不符,人人車和淘車各有1個樣本無法看到實車。淘車、人人車、瓜子二手車三家平臺及二手車之家、58同城商家均明確告知了購車款,但是存在未準確告知過戶費、上牌費等收費項目的現象。各平臺及商家存在收取GPS使用費情況,GPS 是金融貸款方為了降低商業風險安裝設置的,若未征得消費者同意即將GPS 使用費轉嫁給消費者,單方面加重了消費者的義務。
體驗過程中,優信二手車只提供線上看車,且消費者需要先交定金才能看到電子版合同條款。優信二手車在消費者未知曉合同主要條款的情況下要求消費者先繳納定金再看合同的行為,無疑是對消費者的知情權的侵害,在調查中還發現優信二手車購買車輛,均需要支付1000-3000不等運費。
交易合同存在“霸王條款”也是一大問題。9份合同中有“里程不負責條款”,10份合同中有“車況免責條款”。如,商家提供的《二手車銷售協議》約定:“簽字當日,與車輛相關的一切法律風險,皆由乙方(買方)承擔?!钡鶕摵贤@示,此時車輛尚未實際交付,車輛并不在消費者的控制之下,此時就由消費者承擔風險(如車輛毀損、滅失、造成第三方傷害等)顯失公平。有的合同中約定“免除所有情況下經營者質量保證、車輛型號、配置真實性等方面的責任”,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通過格式條款單方免除了其在二手車交易中對里程、車況、售后服務等事項中負有法定責任,排除了消費者的權利,顯失公平,屬于“霸王條款”。另外合同重要信息約定不明,易產生糾紛。合同對標的車輛約定了車輛品牌、顏色、車輛型號、標注了車架號、發動機號,但未約定影響價格、性能等的相應配置。部分合同對交易違約責任等風險環節約定不全,包括對違約情形、違約金計算方式等無明確約定。
消費提醒——
對此,省消委特別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線上購買二手車時要注意:
一是不入低價陷阱,不輕信口頭承諾。在線上購買二手車時要選擇信息公布完整性較高、售后服務有保障、社會評價較好的平臺。
二是細看條款,謹慎簽訂購車合同,務必對車輛信息一致性、真實性進行核實,在合同中明確收費項目和金額,對涉及配置、定金、質量保證、違約責任、售后服務等條款進行認真查看,關注交易的關鍵環節。
三是線下仔細驗車,看隨車文件是否齊全,驗證法定證明文件是否交付齊全,如《機動車登記證書》、《機動車輛行駛證》、有效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標志、車輛保險單、繳納稅費憑證等;看重要部件狀態,可以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查驗有無結構性損傷;看車輛外觀,驗明有無瑕疵。
四是留存證據,及時維權。要注意收集保存相關證據,包括網頁宣傳、聊天等電子化證據及合同、票據等書式證據,一旦發現權益受損,及時向平臺方進行反饋,必要時依法進行投訴,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工作建議——
對調查反映出二手車交易平臺管理亟需加強,省消委將建議政府監管部門,積極推進“互聯網+監管”,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推進消費投訴信息公示,督促平臺履行主體責任。同時開展二手車信息數據庫建設,整合車況信息孤島,實現二手車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有效降低車況不確定給消費者帶來的消費風險。同時,呼吁二手車電子商務經營者,嚴格遵照《電子商務法》相關規定,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進行交易。線上二手車交易平臺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承擔好相關資格資質審核義務,完善信息發布審核機制和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和舉報機制平臺,提升平臺內經營者的服務水平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意識,凈化互聯網消費環境,帶動行業發展,激發消費動能。
省消委希望行業商協會、二手車市場主體攜手推進二手車市場的健康發展,及時出臺行業服務規范和自律公約,促進整個行業服務提檔升級。制定推廣二手車買賣合同示范文本,避免因合同約定不清產生的消費糾紛,有效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積極建立高標準、規范化的線下二手車市場,強化第三方車況檢測,推進車輛質量第三方認證,共同營造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省消委也將約談相關平臺,督促開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