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 王啟帆

  “最近,十多萬個工商企業,房地產什么行業都轉型來養豬了。”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兩會媒體溝通會上再聊市場關心的養豬產業,其建議對10萬頭以上的大戶,實行一個準入的標準,不能有錢就隨便養。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劉永好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牧企業之一的董事長,劉永好在今年全國“兩會”帶來了6個提案,其中涉及鄉村振興2個、現代農業3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1個。近年來,因豬肉價格一度高企,生豬種源缺乏中國育種,養殖規模低于國際化水平,在劉永好今年遞交的六項建議中,就有兩項涉及養豬產業。

  建議對養豬大戶實行準入機制

  劉永好建議,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后補助政策,要鼓勵種業企業多形式、跨行業跨國“引技”“引智”,解決當前“豬芯片”問題;同時,科學引導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緩解“豬周期”波動。

  劉永好在采訪中回應表示,若生豬養殖業按照當前增速發展,在兩三年內,中國的生豬存欄量將達7-8億頭,遠超我國市場消費量,“豬周期”又將加速加劇見底。

  為此,劉永好建議為減少“豬周期”波動,今后應在繼續支持家庭小戶養豬的同時,對養豬大戶、大型養殖場實行準入機制。

  “一定要具備條件,第一是你技術夠不夠,人員夠不夠。第二環境保護和生物安全做的夠不夠。第三你的規劃設計、土地這些對不對。第四,這個區域養豬是不是太多了等等。其實在一些歐洲,包括美國的一些發達國家,他們養豬的地方都有準入許可,對大戶、大型養殖場實行準入機制,由農業部和相關的機構準入進行,對小戶要鼓勵,大戶要通過規范的建議。養豬減少周期的波動,對減少生物安全和糞污的處理和污染都會有積極的作用。”劉永好表示。

  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拍攝豬肉自由,要先產業升級

  “我們很多老百姓,尤其很多年輕人在網上講什么時候才有豬肉自由啊?我認為一方面可能是非洲豬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和我們的農業發展還相對滯后,特別是我們的生豬育種相對落后有關。”劉永好還在提案中建議引導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

  在劉永好看來,中國在養豬方面與西方最大的差距,在于長期以來中國對育種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育種相對滯后。但是,這樣的現實不僅與中國生豬養殖消費全球第一大國的地位不相符,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在非洲豬瘟沖擊后產能恢復的質量、速度和效益。

  劉永好表示,在解決生豬育種問題上,新希望從2007年開始,在山東、四川和國際化養豬育種企業合作,13年過去了,已經有一整套手段和辦法,而且準備在育種上投資30億,包括原種程序的培育和選種。

  “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影像技術、分析技術、AI技術等領域,中國還是有相當優勢的。以前很多是靠人工去稱重、去計量,容易搞錯,效率低。而現在通過大數據,通過‘豬臉識別’,一下就知道它是誰,它的母親、它的爺爺,它的曾祖是誰,并且知道它跟誰搭配,搭配以后效果是什么樣。”劉永好稱。

  除了育種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新希望還開發了自己專用的育種軟件。劉永好表示,新希望專用的育種軟件在全球都不差。

  “我們有相當的人才,經過了十幾年努力,我相信我們能夠解決育種問題。我覺得我們解決豬芯片問題、解決中國的原種和育種體系問題是完全有可能的。”劉永好稱。

  未來五年投資500億元、50000就業崗位

  此外,鄉村振興也是劉永好在今年兩會期間關心的議題之一。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曾表示:“2020年將會用新增300億的投資,新增2萬個就業崗位這樣的任務來做好新時期的新發展,帶好頭。”

  3月3日,在2021年新希望集團兩會媒體溝通會上,劉永好介紹了去年承諾的兌現情況:“過去這一年新希望集團新增就業超過了35000人,新增投資超過了330億元,銷售額超2100億元。”

  “應該說,我們用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做了一個交代,我們認真做了,并且完成了我們的承諾。不單單投資增加了,用工新招就業增加了,我們的銷售、利潤、稅收、公司市值等幾個方面也有較大的提升。”劉永好稱。

  之所以能夠在疫情下實現較大提升,劉永好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新希望積極參與轉型,用新的機制,用新的年輕人,用新的科技,用新的賽道和新的社會責任感來武裝,加大了信息化和數字化工程的建設,同時也在產業的方方面面推動轉型升級。

  對于未來五年,劉永好表示新希望要為“鄉村振興”做“五五工程”:將新增500億投資,振興鄉村產業;將新增五萬個就業崗位,帶動大學生、農民等農業從業者就業;再培育5萬個綠領新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的需求;將服務5萬涉農主體,幫助5萬個農戶以及中小微企業的成長;將建設五個鄉村示范基地,在全國選擇五個地方打造數字化鄉村振興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