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部族消失在歷史舞臺
只是,古人為何一定要耗費巨大精力,把棺木放在如此險要之所?
從歷史記載來看,這應當是一種追求吉利的風俗。在元代學者李京撰寫的《云南志略》中曾這樣寫道:“行懸棺葬者,掛得愈高愈吉,以先墜者為吉。”與云南相鄰的珙縣懸棺同樣置于高處,應該就是同樣的寓意。
那么,明代以后,珙縣再無懸棺,曾經的懸棺主人到哪里去了?還是另有原因促使他們的后代放棄了這種葬俗?這不能不提到明朝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的一次明軍平叛。
在明朝,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管理一直實行土司制度,即由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對當地進行管理。但因為交通等各種原因,明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并不十分穩固。彼時,尚武的都掌人不時會侵擾朝廷流官管理的地方,明軍雖然多次鎮壓,均無效果。
到了張居正時代,他下定決心解決這一問題。公元1573年,他派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調集14萬大軍開赴川南,并制定了鐵血政策:“乘勢運謀,奮勇進剿,務掃除盡絕。”此次出兵,總兵劉顯采用首先殲滅小山小寨的辦法,迫使僰人集中到以凌霄城、石堡寨為主的較大山寨,特別是集中到僰人最大王城九絲山寨,最終各個擊破。為了避禍,幸存的都掌人紛紛遷徙他鄉,隱姓埋名,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黃華良曾多次造訪九絲城,明軍占領此處后曾付之一炬。當地農民介紹,他們在耕作時,還能偶爾從泥土中翻出燒焦碳化后的谷物。
時光飛逝,當年幸存的都掌人,也早已在明朝隨后實施的改土歸流政治中,與當地其他民族進行了大融合。唯有絕壁之上的懸棺,成為他們最后的神秘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