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付真卿

  “交通運輸行業是第二大碳排放源,要想實現碳中和,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教授羅霞關注的重點是“減少碳排放”。

  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中國政府的莊嚴承諾。今年全國兩會,相關工作更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此背景下,四川有哪些機遇,又該怎么做?四川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有啥機遇?

  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優勢明顯,有底氣把減碳的“快跑”變為“領跑”

  “作為工業大省,當然有壓力。但考慮到四川的能源和產業機構以及生態地位,這又是一個實現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好機會。”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鵬認為,實現“碳中和”的過程,四川面臨諸多發展機遇。

  機遇在哪里?先看中央部署。《綱要草案》提出,要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

  “我的理解,就是允許部分有條件好地區‘快跑’。”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市市長張彤說,國家層面“大開綠燈”意味著,部分擁有先天優勢的地區有望把“快跑”變成“領跑”。

  何為“領跑”?張彤提到一個細節:就在前不久,全國首批6只“碳中和債”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而發行人中,就有雅礱江水電和四川機場集團兩家在川企業。

  再看四川優勢。“這方面四川有很多強項。”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趙萍說,四川在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碳排放交易和配套服務等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或者優勢地位,完全能夠做好“碳文章”。

  趙萍認為,四川是水電大省,裝機容量位居全國首位。同時,天然氣儲量和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且林草資源富集。加之,四川還是全國第七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在“碳中和”的大目標下,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需求會呈現幾何倍增長,而這些,都是四川大顯身手的舞臺。

  如何布局?

  把低碳兌現機制放活、把清潔能源優勢做大,在產業上要更多引領新風尚

  “首先是要進一步改革,破除將優勢轉化為勝勢的機制體制障礙。”全國人大代表、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波看來,創新構建低碳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構建“低碳受益、高碳付費”的利益導向機制,不斷幫助四川把綠水青山兌現為金山銀山。

  放活機制之外,代表委員們談論最多的,是清潔能源基地建設。

  “我們還有很多清潔能源沒有充分開發利用。”全國政協委員、省地礦局局長王建明認為,應該進一步鞏固四川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地位。她建議,水電之外,四川還要在“氣大慶”建設和地熱等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下足功夫,實現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從“創建”到“建成”。

  而把清潔能源基地變成綠色產業基地,則是另一個熱門話題。全國人大代表、甘孜州州長肖友才看得更遠。他說,水電資源富集的四川,應該繼續在大數據存儲等方面更進一步,變“賣水電”為“聚產業”。

  圍繞低碳做大做強產業,樂山已經在路上。張彤透露,樂山已經把建設光伏全產業鏈創新示范基地和“中國綠色硅谷”,當作今后一段時間布局產業的重中之重。

  “還要從供給端引領綠色消費新風尚。”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在“碳中和”的大目標前提下,綠色消費、低碳消費將逐步成為主流。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應該更加主動作為,提高綠色供給的“量”和“質”,讓低碳的“四川造”更有市場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