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現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勇 祖明遠
3月12日,位于綿陽高新區的中國重汽集團綿陽生產基地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忙著操作設備,一輛輛卡車從生產線上駛下。因訂單大增,預計該公司今年產量有望達3萬輛。而這一數字,在前兩年分別為3000輛和1.2萬輛。
快速跨越5000輛、1萬輛這樣的產量“整數關口”,中國重汽集團綿陽生產基地的加速發展,正是綿陽經濟發展的縮影。
放眼全省,回顧2020年經濟數據,綿陽經濟總量首破3000億元無疑是一個帶有歷史意義的節點。
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經過幾年發展,作為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第二的綿陽,除成都外率先突破3000億元大關。
綿陽靠什么突破?
統籌質與量
規模與位次提升的同時,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過去5年來,綿陽經濟總量跨過兩個千億級臺階。
2015年,綿陽經濟總量突破1700億元。2017年,綿陽經濟總量突破2000億元大關,是除成都外首個邁入2000億元臺階的市州。時隔3年,綿陽經濟發展再次實現“關鍵一躍”,邁上3000億元臺階。
雖然從四川來看,這一躍,沒有影響其在全省的排位,但如果放在全國,形勢就完全不同。2014年,綿陽在中國內地343個大中城市經濟總量排名中居123位。到2019年,這一排名躍升至93位。
這是時隔16年后,綿陽重新躋身全國百強。5年內攀升30位,放眼全國,都非常罕見。2020年,這一排名有望進一步提升。
速度加快的同時,掀開綿陽經濟總量3000億元的“表”,其“里”又怎樣?
看結構,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為12.3∶39.0∶48.7;重點產業中,六大重點產業產值增長4.8%。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工業結構,都更加優化。
從效益來看,2020年前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700多億元,增長5.6%;實現利潤總額107.37億元,增長3.1%。在疫情沖擊下,這一成績殊為不易。
質量,也表現在“錢袋子”上:從政府收入來看,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40.96億元,比上年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80元,比上年增長5.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比上年增長8.8%。
印證質量提升,還有幾個注腳:“十三五”期間,預計綿陽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8%左右,PM2.5每立方米含量從47微克下降到31.98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