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131/w550h381/20210322/e96f-kmrcukz8193525.jpg)
![](http://n.sinaimg.cn/sc/crawl/316/w450h666/20210322/49ce-kmrcukz8193574.jpg)
金沙遺址出土的肩扛象牙紋玉璋及其線圖。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一觸即粉”,象牙發掘步步驚心
如此數量巨大的象牙,對于考古工作者來說,既是驚喜,更是挑戰。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副主任孫杰介紹,古蜀象牙尚處于新鮮象牙向象牙化石演變的中間階段。新鮮象牙主要由無機礦物成分和有機纖維蛋白組成。其中,無機物賦予象牙硬度和剛度,纖維蛋白則賦予象牙彈性和韌性。在三千多年的埋藏過程中,象牙中起粘結作用的蛋白質已降解殆盡。幾乎所有的象牙,從牙根到牙尖都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空洞。因此,考古發掘中看起來完整堅固的象牙,其實內部已被潮濕的泥沙充填,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迅速“失水”開裂。加上光照、微生物的侵蝕與降解,象牙表面會迅速變色、裂隙增寬,甚至產生新的斷裂。
![](http://n.sinaimg.cn/sc/crawl/159/w550h409/20210322/457d-kmrcukz8193652.jpg)
剛剛發掘出土的象牙。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據悉,金沙遺址發現大量象牙后,文保工作者要先對質地酥脆的象牙開展預加固處理——涂刷加固劑、包裹保鮮膜等等,同時在保鮮膜外側分段灌注石膏,以支撐象牙龐大的“身軀”。
爭分奪秒,為象牙建起保護屏障
據介紹,直至今天,文物保護界還沒有一種較為成熟安全的方法用于保護古蜀象牙。文保人員通過材料篩選、失水試驗和光老化試驗,用有機硅將象牙暫時封存,使其與外部環境隔絕,為探索更安全的保護方法爭取時間。
![](http://n.sinaimg.cn/sc/crawl/169/w600h369/20210322/cb0b-kmrcukz8193690.jpg)
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廳中使用有機硅封存的象牙。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金沙遺址發掘之初封存在硅膠中的象牙至今已有20載,硅膠的顏色已發生明顯變化。目前,金沙遺址博物館計劃將象牙取出,重新進行有機硅灌裝,同時對原有硅膠成分進行研究,重新評估這種保護方法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