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

  全程近七成都要“鉆洞”

  建設將填補工程界技術空白

  橋梁建設難,隧道建設更難。

  四川公路設計院駐瀘石高速現場設計負責人馬青力告訴記者,瀘石高速全線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綜合考慮建設和運營安全,多采用鉆山打隧的方式穿越,全長有67公里隧道,隧道占比達69%。18座隧道中有11座是特長隧道,長7.3公里的大崗山隧道、長6.9公里的得妥隧道是全線“唯二”的控制性工程。

  四川交投藏高公司瀘石高速總經理肖鋒介紹,在項目建設前期已超前謀劃,積極組織開展科研攻關,確保解決高地應力活動斷裂帶區域隧道建設中出現的各種災害難題和技術瓶頸,“這也將填補高地應力活動斷裂帶區域隧道建設技術領域空白。”

  瀘石高速還有個特點是風大。地處川藏梯度帶典型的構造區域,環貢嘎山脈,沿大渡河溝谷布線,造就了瀘石高速沿線風場環境的變幻莫測。在走訪中,記者所到點位風聲呼呼作響,風大的時候,人都被吹著走。瀘石高速董事長袁飛云表示,對于這一環境特點正在認真研判,將采取相應措施,盡可能掃除影響工程品質的一切障礙。

  環保

  建設污水“零排放”

  18座隧道、72個洞口施工“零開挖”

  從瀘石高速的路線平面圖來看,其所在區域靠近貢嘎山冰川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有海螺溝風景名勝保護區、田灣河風景名勝保護區、安順紅色旅游景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因此,修路、打洞、架橋,瀘石高速采用了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工藝,提升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管理水平,打造“環水保示范工程”。

  全線建設污水“零排放”。在傘崗坪拌和站,記者看到,項目現場有專門的污水處理區域和完整的處理體系。瀘石高速石棉代表處處長劉興臣說,施工場地的生產廢水,通過水系進入大型沉淀池,被抽到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通過砂石分離機分離出砂石,泥水再進入專用的攪拌池,抽入泥水處理壓濾機,將泥水分離,清水進入清水池循環利用,泥沙則壓成餅,晾曬后再回收利用。“在這個拌和站,平均每天處理污水200立方米,完全實現了‘零排放’。”

  全線18座隧道、72個洞口施工“零開挖”。石棉隧道進口處,洞口往外凸出,右洞洞口外一個巨大的圓弧形模塊正在建設,待噴漿加固后將推到洞口,成為進洞的“門”。瀘石高速TJ10標、四川交投建設項目經理蕭朝林告訴記者,如果把山體看作一塊豆腐,一般的隧道建設是把“豆腐”斜削一刀、再在斜的橫面上打洞進入;而“零開挖”則不破壞山體表面,外接洞口再打洞,相當于把隧道洞口往外拉長了數米,保護了隧道邊仰坡原生態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