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清風伴暖陽,成都迎來晴好天氣。
氣象條件復雜多變,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持續用力。在“十四五”期間,“生態惠民示范工程”是成都規劃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目標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實現“藍天常見、雪山常現”。
未來五年,成都人的“藍天雪山幸福”如何兌現?近期,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緊鑼密鼓實施一系列行動、發布一攬子舉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亞飛
問計于民
邀市民代表為大氣污染﹃把脈開方﹄
近日,成都一年一度的大氣污染防治市民“面對面”座談會舉行,11名來自成都各行業的代表與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各部門負責人圍坐一起。
“一旦出現重污染天氣,最終還得靠‘天幫忙’,成都有沒有持續改善措施?”市人大代表方方直言不諱。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劉智介紹,成都實施了多樣化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措施,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采取各類靈活舉措,如對工業企業和工地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差異化管理;著眼于預防,提前啟動污染天氣預警等。
自然保護工作者巫嘉偉提議:“如果把生物多樣性的數據酌情加入到大數據,不僅能讓環境監測更有成都特色,還能有助于留存成都本土物種。”
四川駝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車天發關注機動車減排,“高污染排放的老舊車輛對空氣質量影響大,建議一并把外地在蓉的老舊車納入淘汰或限行管理。”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表示,群眾的“金點子”都將被充分吸收到“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的工作計劃中。
重拳出擊
環境執法利劍高懸+科技治污加快推進
2月以來,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綜合運用人工抽測、道路抓拍、遙感監測等多手段,對移動源污染進行嚴格督查。對柴油車、黑煙車等排放超標的車輛,在移交至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同時,利用各類公眾平臺曝光警示。
向各類污染源開刀,“十三五”期間,成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共9016件,處罰金額4.96億元。
一邊是執法的利劍高懸,一邊是科技創新的賦能。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談到,“我們面臨的許多生態環境問題根本上還是高碳的能源結構及其支撐的高碳重化工產業結構問題,因此,可再生能源替代、清潔技術創新等措施,有助于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污染。”
3月19日,第三屆綠色技術創新應用大賽在蓉舉行,多種環保“黑科技”亮相: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畜禽養殖廢水生物強化處理技術……
這是該項大賽首次走進西部,與成都環保科研水平提升、環保產業發展密切相關。
張軍表示,2020年,成都市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到千億規模,開展污染防治“十大攻堅戰”,實施重點工程536項,帶動千億元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積極構建生態環保產業圈,加快國家機動車污染控制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公園等“五大工程”項目建設。
整合行動
大氣污染防治最新作戰路線圖出爐
2020年,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優良率76.5%,對比基準年2015年,“十三五”時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增加38天,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張軍談到,生態環境保護其實是系統工程,也是動態過程,成都大氣污染防治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沒有邁過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
“十四五”期間,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把提升大氣環境質量作為貫徹落實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的“一號工程”,把治理重心從末端治理過渡到源頭治理上,聚焦矛盾突出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用地結構四個方面。今年將實施協同降碳、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六大方面共計50項舉措,達到全年細顆粒物濃度≤4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率達80%及以上。
每一項行動都有具體目標:成都將制定2021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方案,力爭2021年底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4%;建設智慧交通體系,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便利性,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45%;成都全市新取得土地項目原則上全面推進裝配式建設方式,2021年全市房建工程項目裝配率不低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