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手段更加完備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積極開展了包括植物考古、動物考古、冶金考古、環境考古、體質人類學等在內的科技考古工作,并將磁法電法技術設備,無人機航空攝影、遙感、RTK、GPS、GIS、金屬現場檢測等技術設備,X射線衍射、顯微共聚焦拉曼光譜、背散射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技術、冷凍切片機、激光粒度儀、人骨測量儀、顯微CT技術、三維激光掃描與建模技術等多種現代高級技術和設備貫穿在考古發掘前、發掘中和發掘后研究與資料整理的全過程。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江口古戰場遺址地下文物分布調查、宣漢羅家壩遺址出土青銅器科技分析、城壩遺址出土竹木簡牘保護、烏東德水電站淹沒區石棺葬出土人骨研究以及四川各地先秦時期的環境、地質、農作物等方面的研究。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開展了四川礦冶遺存的調查項目,重點完成洪雅瓦屋山礦冶遺存調查,新發現礦冶遺存50余處,摸清了該區域從先秦時期至明清時期的礦冶活動面貌;在渠縣城壩遺址率先采用三維數據整合和VR技術,并將考古發掘和虛擬展示融為一體,也因此榮獲“2016~2017年田野考古一等獎”。

  各類“黑科技”也為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的開展插上科技的“翅膀”。考古工作者創造性地在“祭祀坑”上方搭建配套有恒溫恒濕設施設備的考古發掘工作艙,以確保“祭祀坑”埋藏環境的穩定,維持溫度、濕度的恒定狀態,并在外圍建設現場保護實驗室和專家會診室,全方位保證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順利實施。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將考古成果融入到民生工程中。該院以宣漢羅家壩遺址和渠縣城壩遺址的連續考古發掘為基礎,將這兩個遺址納入到“國家大遺址”,促進了宣漢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和城壩遺址的遺址公園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