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3月29日,省科技廳、省新聞出版局、教育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出臺《四川省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具體措施(試行)》(簡稱《措施》)。

  《措施》把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作為主線貫穿和統領全篇,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對省級科技項目評審評價、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評估、省級科技獎勵評審、科技人才評價、省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以及論文發表的支出管理、監督檢查宣傳分別提出了明確要求。

  全文共分八個部分、三十二條。第一部分提出實施科技活動分類考核評價。第二部分提出優化省級科技項目評審評價。第三部分提出改進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評估。第四部分提出完善省級科技獎勵評審。第五部分提出分類健全科技人才評價標準。第六部分提出加強對省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第七部分提出加強論文發表的支出管理。第八部分提出強化監督檢查宣傳。

  具體措施如下:

  一、實施科技活動分類考核評價

  (一)強化對各類科技活動的分類考核評價,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不把論文(代表作)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作為量化考核評價指標或主要的評價依據。

  (二)對于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新方法、新規律的原創性和科學價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中關鍵科學問題的效能、支撐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的效果、代表性論文等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

  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的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于1/3。強化代表作同行評議,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代表作的科學水平和學術價值、與當次科技評價的相關性以及相關人員的貢獻等。

  (三)對于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類科技活動,注重評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和關鍵部件、實驗裝置/系統、應用解決方案、新診療方案、臨床指南/規范、科學數據、科技報告、軟件等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以及在解決制約產業創新、民生改善與社會進步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中取得的標志性成果,培育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產品和高端產業,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資本化、產業化方面的作用和效益,不把論文作為主要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