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四川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29日在成都召開。四川省民政廳副廳長胡建林在會上透露了該省“兩項改革”成果:全省鄉鎮(街道)減少1509個、減幅32.7%;建制村減少18429個、減幅40.6%。
“兩項改革”全稱是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是近年來四川部署開展的涉及最廣泛、群眾最關注、影響最深遠的重大基礎性改革之一。
胡建林介紹,四川進行“兩項改革”有特殊原因:改革前,全省有鄉鎮(街道)4610個,數量居全國第一,相當于數量居全國第二、第三的兩個省份之和;建制村45447個,數量居全國第四和中西部地區之一。
“鎮村設置均呈現‘多、小、密、弱’特征,尤其是農村人口空心化、經濟空殼化,難以選出優秀的村干部,公共服務設施閑置與浪費并存,降低了服務效能、制約了經濟發展、影響了鄉村治理。”胡建林說,為解決這一問題,四川在“兩項改革”中精準施策、尊重民意,穩慎推進。
胡建林介紹,“兩項改革”之后,四川省鄉鎮(街道)減少1509個、減幅32.7%;建制村減少18429個、減幅40.6%;村民小組減少153713個、減幅39.8%;優化新增社區457個、增幅5.9%,通過“調鄉、合村、并組、優化社區”這一套組合拳,實現了縣域空間結構、政權體系、治理架構的歷史性重塑。
胡建林表示,通過“兩項改革”,四川拓展了發展空間,蓄積了發展動能,提升了服務效能,通過改革鞏固了基層基礎。
“改革打破了區劃界限和行政壁壘,乘勢拉開一批現代農業園區、經開區等發展骨架,城鄉空間布局、人口布局、產業布局明顯優化。”胡建林說,改革后,鄉村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培育發展鎮村特色產業等方面產生新的建設需求,形成了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同時從根本上扭轉了鄉鎮“權、責、利”不對等和“官多兵少”“事多人少”的局面,破解了村干部“青黃不接”“能人進村”等難題,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和人才基礎得到夯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