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4月8日電(記者楊迪、尹恒)“你們的長江里面還有魚嗎?”2014年,還是中國國家舟釣隊隊員的周濤在國外參賽時,被一名澳大利亞選手問住了。
周濤在長江邊長大,他回國后仔細詢問發現“長江真的需要保護”。這句話改變了周濤的人生,他放棄了舟釣的愛好,不惜“散盡千金”做起職業“護魚人”,只為找回記憶里那個鳥飛魚躍的長江。
現在,他是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鱘夢自然保護中心執行主任、宜賓江安長江協助巡護隊隊長。在江安縣近40公里的長江江面上,常常能見到他和隊員巡航的身影。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409/139b-knqqqmu0956005.jpg)
2021年1月22日,周濤(左)與隊員在巡護艇上討論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迪 攝
2014年4月底,周濤結束在國外的比賽后回到江安縣,和幾位朋友一起走訪本地漁民得知,由于非法捕撈嚴重,長江里的魚確實越來越少,許多漁民單靠打漁已難以營生。
“有的是電魚,有的是用滾鉤、‘絕戶網’。”周濤對記者說,為了求生存,漁民們使用更小規格的漁具,導致江中的幼魚也大量減少,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已越來越嚴重。
痛心之余,周濤和兩名“釣友”一起成立了反電魚工作站,以民間組織的身份,協助當地漁政部門和長江航運公安局瀘州分局打擊竭澤而漁式的非法捕撈。
4年下來,工作站受到各方高度肯定,但開銷花費近120萬元,主要是靠周濤投入。他早年靠做工程掙了一些錢,但也感到快堅持不下去了,對前途感到迷茫。
2018年5月,中國《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在宜賓市啟動,并舉行了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動。
活動中,周濤結識了鱘魚保護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下稱“長江所”)研究員危起偉,并在其引薦下,與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建立了聯系。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肯定周濤團隊的努力,愿意支持他們轉隸“正規軍”,專職從事長江鱘與其他珍稀魚類的保護工作。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409/5090-knqqqmu0956037.jpg)
2021年1月21日,宜賓江安長江協助巡護隊參與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長江鱘增殖放流活動。新華社記者 楊迪 攝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是長江特有的珍稀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級保護物種。受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沙采石以及水利工程等人類活動影響,在2000年后長江鱘的自然繁殖已經停止,野生種群基本絕跡。
研究認為,位于宜賓市境內的金沙江下游及長江上游江段,是長江鱘的“老家”。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多次在此開展增殖放流,希望能幫助重建長江鱘自然種群。但放下去的10余萬尾魚苗要想長大、繁殖,必須杜絕非法捕撈。
“當時的江安縣沒有專職漁政人員,只能靠水產站代管,監管力量薄弱。”江安縣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大隊漁政中隊中隊長張新才告訴記者,2018年長江流域漁民退捕已經提上日程,漁民熟悉江面、熟悉魚情和捕撈方式,如果能吸納一部分退捕漁民參與協助巡護,多方受益。
這一思路恰好與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將民間公益組織引入地方漁政的想法不謀而合。在兩方的支持下,周濤團隊吸納了4名試點的轉產漁民。
當時45歲的肖玉南聽說協助巡護隊要招人,放下自己的小生意不做了,第一個來報名。肖玉南家里往上三代都是打魚的,到他這里就不打了,但憑著對長江的熱愛和情懷,他決心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409/0bb6-knqqqmu0956105.jpg)
2021年1月22日,周濤(前)和隊員陳曉松在巡江時發現12只斑嘴鴨疑似遭人投毒致死。新華社記者 楊迪 攝
2018年7月31日,協助巡護隊正式成立。周濤和隊員們與漁政部門、長江航運公安局瀘州分局等一起開展主動巡江打擊非法捕撈,救助野生魚類,協助長江所科研人員開展長江鱘跟蹤監測,還不定期選擇漁民集中的點開展宣傳科普活動,引導老百姓參與到“水中國寶”的保護中。
到目前,團隊共有6名隊員,每人每月有3000元固定收入,解決了后顧之憂;自2018年7月底以來,共救護了439條長江鱘,加上其他珍稀魚類共517條。
危起偉表示,近年來長江生態持續改善,長江十年禁捕實施,以及近期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都為長江鱘野生種群重建創造了條件,其進程有望加快。
周濤也察覺到了長江禁捕后的明顯變化。去年,因宜賓市提前完成了漁民退捕上岸工作,巡護隊發現被誤捕的長江鱘大大減少,只有21條。
“做這件事,不是為了一個月3000塊錢的工資。”周濤說,正是因為隊員們都從小生活在長江邊,更覺有義務為子孫后代多留幾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