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新區建設目前進展如何?

  王熊驊:首先是全力抓好規劃編制。對標雄安新區、天府新區等“國家級新區”標準,按照“國家氣場、巴蜀氣派、山水氣質”的發展取向,啟動編制臨江新區“1+3+6+N”系列規劃,目前新區總體規劃已基本形成,正按程序送審,力爭盡早出臺。同步抓好其他規劃編制,力爭控制性詳規、建設性詳規于今年年底底前出臺,各專項規劃特別是綜合交通規劃、地下管網基礎設施規劃于年底前完成。

  其次,全力抓好招商引資。緊盯三類“500強”企業,借勢國家發改委國際交流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二研究院等平臺,全力打響招商引資“春季攻勢”,堅持每季度集中推介一次、簽約一次,力爭引進一批百億級以上的大企業、大項目落戶新區。臨江新區獲批設立以來,累計簽約項目35個、協議總投資680.9億元,特別是成功簽約三環集團電子元器件生產項目、北京中科九微高端裝備制造、正威國際高導銅新材料產業園等3個“百億級”項目。全力推動項目落地投產,去年簽約的21個項目已開工建設15個,其余6個正加力推進。

  再次,全力抓好項目建設。立足總體規劃、聚焦發展定位,謀劃了千億級高端裝備產業園、千億級汽車汽配產業園、南充臨江新區軌道交通等“10件大事”。2021年南充臨江新區實施重點項目167個,計劃總投資283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39.4億元。特別是重點推進 “引爆點”項目9個、總投資85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3.7億元。今年一季度集中開工重大項目28個、總投資255.1億元,在全市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臨江新區已成為一個大工地、大現場、大戰場。

  記者:新區建設目前面臨哪些困難?

  王熊驊:如何理順省級新區與行政區及其他功能區的關系,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管理模式是一大難題,目前我們沒有現實路徑可以借鑒,必須依托各地勇敢探索、先行先試。

  新區目前主要依照南充臨江新區管委會主要負責統籌協調、督查考核,各片區管委會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推動落實,片區所在屬地政府主要負責日常管理、要素保障的職責分工原則展開運行。新區實行雙重管理體制,以屬地黨委政府管理為主,以此來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

  發展用地問題也是我們遇到的重要難題。按照南充臨江新區“一城三區一帶”空間布局要求,新區范圍內擬實施的重大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緊缺,為滿足項目建設、產業發展需求,急需對永久基本農田調劑和建設用地指標實行全市統籌并爭取省上統籌。

  同時,新區建設資金缺口也較大,新區范圍內的南充市兩區一縣本級財力十分有限,加之縣級投融資平臺受限,融資難度大,新區建設資金缺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