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時,羅漢寺敞開大門迎接孕產婦
對于時任婦幼保健院預防保健科科長、現保健部部長翟秋榕,當年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地震發生時,保健院有20多名孕產婦,我們第一時間轉移到對面的小學操場。”翟秋榕說,第一要緊的是安全,操場沒有任何遮擋,如果下雨怎么辦?要滿足避雨這一條件,大家思來想去,決定到數百米外的羅漢寺“碰碰運氣”。
門診部主任曾英和另一名同事前往羅漢寺求助,接待她們的時任羅漢寺知客師父德宏有些猶豫,向當天人在成都的住持素全法師電話詢問。
“不到半小時,羅漢寺就同意我們進去了。”翟秋榕說,當時已是黃昏時分,醫務人員買來彩條布,搭起一座簡易大棚,四個角用繩子拉起來,就拴在周圍的樹上。安頓下來,醫護人員清點人數,發現居然少了一人,急得開著救護車滿城搜尋。最后,終于在廣場上找到這名在地震時受驚逃跑、與家人在一起的陳姓孕婦。
![第一個“羅漢娃”唐震雯和母親陳世抄](http://n.sinaimg.cn/sc/crawl/162/w550h412/20210513/e2a8-kpzzqmz8134218.jpg)
禪房里接生震后第一名新生兒
婦幼保健院轉移到羅漢寺后,第一例手術很快來臨。
5月13日凌晨兩點,孕婦陳世抄的丈夫蹬著三輪車,載著臨產的妻子,從什邡市南泉鎮連夜趕到羅漢寺。一開始,醫生希望能自然分娩,但產程進展不順利,最后決定轉為剖宮產。問題來了:如何“無中生有”創造手術環境?
“當時沒法轉院,只能就地處置。”翟秋榕說,四面漏風的大棚無法手術,大家繞著羅漢寺轉圈圈,征得寺院方面同意后,選中了一間禪房。
冒著余震的危險,醫務人員從已成危房的婦幼保健院庫房中,搶出一批醫療、手術器械。沒有無菌環境,醫務人員認真打掃禪房,噴灑福爾馬林消毒;沒有手術臺,兩張禪凳拼起來,再來一張放置手術器械;一根粗糙的木桿成為臨時輸液架;沒有無影燈,一位醫生舉著手電筒提供照明……第一例手術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
![2008年5月13日早晨,羅漢寺內進行的第一例剖宮產手術](http://n.sinaimg.cn/sc/crawl/162/w550h412/20210513/dca5-kpzzqmz8134302.jpg)
翟秋榕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手術場景:禪房一角,除主刀醫生鄭同英外,分管業務院長,以及麻醉、院感等業務骨干悉數在場,應對不時之需。早晨7點36分,經過約半小時的手術,一名女嬰順利降生。更加幸運的是,沒有發生感染。
![“羅漢娃”5歲集體生日,親歷者、演員吳京也來到現場](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10513/4c18-kpzzqmz81344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