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劉志杰

  未成年人的心里到底裝了多少事,他們承受事情的閾值又是多少?49中里令人心碎的一跳,驚醒了社會對這些問題的重新認識。

  在悲劇發生前,一切看似都是在正常的軌道上。悲劇的主角小林,是家長眼中的“陽光男孩”,成績優異,舉止懂事;入校時的心理測評上,小林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在相對隱秘的網絡空間里,心理的偏軌卻并非未見端倪,這個可以讓人放下偽裝的地方,總有少年悄悄自我貶低、自我否定……

  這件事提醒我們:不要小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人們愛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實際上,在學業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的當下,當代見過了大千世面越來越“懂事”、但心智卻依然未夠成熟的少年人, 稍有壓力也能成為逼他們走上絕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類提醒已經很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從小學到高中,隨著年級增長,抑郁檢出率呈現上升趨勢;另一份《中國兒童自殺報告》顯示,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于自殺,8個自殺未遂。這些數據和事情,離我們并不遙遠。那些看似陽光的外表下,也可能藏著難以排解的痛苦。

  由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飆升,很多學校都配備有心理健康老師、做心理健康測評。但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學校心理健康老師人數往往只有幾個;時間間隔久、越是內向的學生越會偽裝情緒,也讓心理測評效果大打折扣。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師資力量要加強外,恐怕還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

  比如,社會應多關注青少年不經意的“求救”信號。他們未必會在任何場合下主動求救,但在網絡等角落,在孩子同伴的眼中,或許總有端倪。而發現端倪,不能靠冷冰冰的教育和填表測試,學校家長乃至社會都應該換位思考,多做孩子的貼心朋友,聊天無顧慮才可能解開心扉,重視他們不經意的話語才能早日發現問題。

  此外,教育強調考學、才藝的“雞娃”導向,也長期忽視了心理教育、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學生每周都要去輔導班,但一年有幾次去過心理室?身病易治,心病難醫。人生之路總有不順,沒有什么比健康的心態更重要了,心理室是一個可以保守秘密的地方,訴說焦慮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這一點,應該成為社會的導向、落實到教育制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