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732/w550h982/20210529/1179-kquziii3892433.jpg)
另一方面,材料是否足夠“豐富”是相對于現有研究技術條件和能力水平。陳坤龍認為,研究人員需要時間去消化理解這些材料,當研究技術和操作方式達到更加精細化水準時,就可能找到材料中間的規律。當然,技術的突破也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目前,一方面要等待更多的資料來提供證據,一方面也要不斷創新科研技術和基礎理論支撐。
礦料假說繁多 證據鏈或是破題關鍵
古代的資源根據分布面積和儲量多少大致可以分為常見資源和珍稀資源,燒陶器的土以及煉鐵的鐵礦,這些在地球上都是儲量很大的;相對應的則是珍稀資源,玉、黃金、銅都屬此類。由于產地有限,就必然存在遠距離的運輸,三星堆青銅器的礦源由此也成為業內關注且關鍵的問題。
“青銅器的原料實則包含銅、錫、鉛三種,目前錫的研究最少,甚至可以說基本沒有任何線索,銅和鉛則做過一些工作,有一定的積累。”陳坤龍介紹,目前很多學者都認為,三星堆的青銅礦料和同時期的中原、長江中下游青銅文化的銅器,非常有可能是來自于同一個地方。通過鉛同位素檢測,發現上述礦料均包含一種在地質上非常特殊的一類鉛礦料,叫做‘高放射性成因鉛’。這是中國科技大學金正耀先生早在80年代研究殷墟婦好墓的時候就發現了。”陳坤龍解釋道。
![](http://n.sinaimg.cn/sc/crawl/667/w1024h443/20210529/14b6-kquziii3892504.jpg)
隨后,在商代的中期到晚期大概兩三百年的跨度里,在中國很多重要的商代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當中,研究人員都發現了這樣的特殊礦料。那么,這就引出一個問題,這些東西既然是一種非常少見的東西,又在一個特定時期內被大量的使用,唯一合理的推論就是他們來自于同一個地方。那么來自于哪里呢?
在來源問題上,已有很多學者做了相關研究,結論卻不盡相同。
![](http://n.sinaimg.cn/sc/crawl/150/w550h400/20210529/3f57-kquziii3892549.jpg)
金正耀教授最早提出礦源應該是在云貴川交界的地方,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西南說”。金正耀由此探討了銅料運輸路線,順著長江至中游地區,或是經過秦嶺和漢水流域,中原地區相溝通。
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可能是有多處礦源,各個地方就近取材。還有學者提出“中原說”“秦嶺說”,也不能排除很多更遠的礦源。而金正耀教授近期又提出,南陽盆地的北緣這個區域也可能有符合條件的礦料資源。
雖然有非常多的假設,但遺憾的是,目前沒有發現與青銅器在同一時期的采礦和冶煉遺址。從考古學來講,上述所有說法都只能當成一種工作的假設,是基于一個不完整的證據鏈所做的一些合理推測,要去證實或證偽這些推測還需要更多的考古工作。
陳坤龍表示,冶金生產是一個長鏈條的生產,從礦山里采出來礦,把它冶煉成金屬原料,然后在城里進行合金化處理,即把銅、錫、鉛混到一起;同時做出來陶范把它澆鑄成器物。青銅器在祭祀坑這個地方發現,并不代表它就是在祭祀坑這個小的地域里被鑄造出來,它可能是在城址的某一個專門化的作坊區生產出來的。鑒于三星堆青銅器的豐富類型,可以設想,有部分器物可能是在別的地方制作的。
現在發掘出的器物是整個產業鏈最末端的產品,研究人員要知道的卻是最前端、最上游的原料,這中間有非常多的環節需要打通。從冶金行業角度來講,生產遺物的研究是專家去觀察古代技術、古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生產必定會有一些伴生的遺存,這些材料能給研究人員提供更多的生產信息和一些證據。
總之,除了對三星堆出土的器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開發更好的技術方法,獲取更多更好的科學數據以外,應該按照產業鏈的排布,把關注的視野往上游去推,先找到鑄造地在哪里,然后再去找冶煉的地方,最后是礦石從哪里來,由此形成環環相扣的證據鏈條,這樣才有可能最終解決三星堆的青銅礦料來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