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 吳曉鈴 吳夢琳

  比起功能和紋飾研究,三星堆青銅器的技術起源和礦料來源問題可以說是業內爭議最多的。“對此,應該按照產業鏈的排布,把關注的視野往上游去推,先找到鑄造地在哪里,然后再去找冶煉的地方,最后是找礦石從哪里來,由此形成環環相扣的證據鏈條,這樣才有可能最終解決技術和礦料來源問題。”5月25日,在三星堆遺址考古多學科綜合研究集中簽約儀式上,簽約方之一北京科技大學的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陳坤龍介紹,這一“證據鏈”也是北京科技大學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要合作的重點內容。

  三星堆之于中原 全面“移植”還是局部借鑒?

  三星堆的青銅器雖然器型很特殊,但它是一個很開放的體系,和中原地區,江西、湖南等地的青銅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屬于同一個技術網絡的組成部分,可以把它解讀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過程中一個很有特點的具體案例。

  同時,如何去理解它的特殊性?陳坤龍認為,三星堆青銅器本土化的特征蘊藏了古代先民的技術根系。例如,復雜的鑄件,雖然在中原的青銅器上也有發現,但三星堆的匠人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這樣的技術在金沙遺址中有一定的延續,它在四川盆地或者周鄰地區的發展和去向,也值得思考。“就我個人理解,三星堆是用了中原或者長江中游青銅鑄造的一些技術,然后再融入了自己的某些文化元素,最后才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青銅器。”陳坤龍說道。

  歷史研究除了要關注歷時性變化,還要重視區域聯絡的機制和模式。假設三星堆是吸納中原地區的技術,那么到底是直接的技術移植,還是說受到技術影響?這又是截然不同的吸納程度,需要繼續探究。

  雖然三星堆新一輪考古挖掘成果豐富,但古蜀先民對這幾個祭祀坑的處理屬于一次事件,它是一個短期行為。如果想通過一次短期行為去觀察一個長時間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有一定困難的,想要通過現有材料判定技術路線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