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粟兼作 奠定天府之國農耕文明基礎
在寶墩遺址發現水稻田遺跡之前,從事科技考古的工作人員曾對寶墩古城遺址、三星堆遺址等多處遺址的上萬粒種子進行研究,發現了稻谷、粟、黍等不同的植物種子。尤其在對寶墩文化相關遺址的炭化植物種子進行浮選時,發現稻谷數量占絕對優勢,占所有種子的一半以上。唐淼表示,正是稻粟兼作的農業體系以及家豬的養殖,奠定了古蜀文明甚至天府之國農耕文明的基礎。

從古蜀先民主食種類的變化,或許可以倒推出一幅他們的遷徙地圖。
寶墩文化,距今4500年至3700年左右。寶墩先民的主要來源,被認為是來自西北甘肅、青海地區的一支。這是因為在距今約5300—4800年的茂縣營盤山等遺址,發現了大量接近黃土高原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出土的彩陶器物。此外通過體質人類學鑒定,營盤山人的頭骨,具有典型的古代西北人群特征,這群來自西北地區的先民在岷山峽谷留下了二三十處遺址,卻因為彼時成都平原腹心多河流沼澤,遲遲未敢進入。到了什邡桂圓橋文化(5100——4600)時期,考古人員在遺址的最下層,發現了和營盤山遺存相似的器物,說明這群西北先民已開始嘗試著進入成都平原。
回到植物種子浮選,也能看出蛛絲馬跡。桂圓橋遺址最下層的種子浮選中,僅見旱作植物的種子。然而到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寶墩文化,考古人員從土壤中浮選出了粟、黍等種子,水稻的種子占了絕對多數,說明,當時水稻已經開始變為人們的主要農作物。

“這種改變的原因,可能是長江中游人群的進入。他們帶來了水稻種植以及筑城技術,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進入成都平原腹地時抵御洪水,稻谷還更適合沖擊平原農作物的種植。”唐淼說,根據動物考古,考古人員還發現寶墩先民已開始馴化和飼養家豬、狗等家畜,家豬作為獲取肉食資源的主要手段。在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下,食物的富余極大促進了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發展,至寶墩文化三期以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為代表的大量寶墩文化遺址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