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隔35年的重啟發掘,三星堆祭祀遺存再度引起世人關注。圍繞著三星堆的許多未解之謎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對于科學家來說,小小的牙齒或許也能成為解謎關鍵。
2003年初,考古工作者在四川茂縣營盤山遺址發掘出兩個人祭坑,其中有兩具保存較好的古代人骨標本。經鑒定,均為三四十歲的壯年男子人骨,他們是什么身份,為何要被作為人祭?從軀體陳置來看,兩具人骨擺放不規則,呈扭曲掙扎狀,體現出當時可能存在的社會等級分化或強烈的原始宗教意味。
更為意外的是,考古工作者對兩人的牙齒進行提取后,通過分析竟然還得出其可能體現出黃河上游與長江上游人群交流遷徙的信號:流行于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代表——粟,在營盤山人群的牙齒中留下了印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陳劍告訴記者,粟、黍為主要作物的經濟模式一般認為屬于北方旱作農業形態,“我們不僅在營盤山出土的炭化植物種子中發現了粟和黍,還通過解析牙齒,發現了其人群有食用粟的痕跡。”
“牙齒是人體最為堅硬的組織,一旦礦化生成通常不會被代謝更替,能保留個體幼年時的食譜信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原海兵研究體質人類學多年,2013年,他前往茂縣,對保存于茂縣羌族博物館的營盤山遺址新石器時代祭祀坑人骨進行了鑒定和提取,并將其運至四川大學考古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物考古實驗室,進行了詳細的人類學觀察與鑒定。
雖然兩具人骨大部分已酥脆殘損,難以精確測量,但兩顆被提取的牙齒仍保留完好的形態,是極為珍貴的分析樣本。經過同位素方法科學分析,兩顆牙齒的主人幼時食譜結構中可能以魚類、粟米為主要食物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