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6月22日,在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一周后,省政府出臺重磅文件——《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簡稱“科創十條”)。

  這是一份極具含“金”量的文件。業內人士評價,四川此番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尤其是一些長期呼吁的問題得到回應,部分政策極具突破性。

  四川“重倉”科技創新原因何在?哪些政策出臺具有突破性?第一時間,四川在線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專家和科技工作者。

  “重倉”科技創新 先讀懂這些背景

  在省委全會召開一周后出臺“科創十條”,這樣的安排絕非偶然。

  6月15日,四川首次以省委全會的形式研究部署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工作。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透露,在省委決定全會主題的同時,就定下了制定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作為省委全會《決定》的配套文件。

  “科創十條”既是《決定》的具體化,幾乎是與《決定》同步起草、同步修改;又是《決定》的補充,更強調務實操作性和政策突破性。

  上述負責人表示,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創新已成為關鍵變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肩負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使命。四川要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作為一項長期而緊迫的重大任務來抓,亟須配套政策支持。

  同時,四川科技創新又面臨著基礎研究薄弱、企業研發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緊缺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也需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政策含金量大 資金往這些方向投

  “省級財政安排5.5億元,每年支持基礎研究項目2000個以上”“對重組后進入國家隊行列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給予1000萬元資金支持”“省級財政安排8億元,對中央在川和省內各類研發機構在川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給予支持,對省級中試研發平臺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給予引導激勵”……在省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楠看來,“科創十條”最明顯的一大特點就是“重投入,政策含金量極大”。

  目前,四川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為1.79%,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1.5%,居全國第12位。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但是資金往哪兒投?政策出臺的邏輯和重點至關重要。

  一位參與政策起草的相關人士表示,政策制定,一方面要圍繞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從建好平臺、創新生態、聚焦人才等方面,堅持問題導向,缺什么補什么;另一方面,要注重與已出臺政策的有效銜接,針對三大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項精準施策,做到目標明確、標準量化、程序規范、實施簡便。

  目前四川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缺少從事中試熟化的專業機構和力量。填補空白,我省提出“建立跨高校院所的省級新型中試研發平臺,賦予其中試項目立項權、技術路線制定權、攻關任務分解權、承擔單位決定權、資金分配權”,明確“中試研發資金由政府支持、企業參與、成果完成人和轉化人分擔”;以及“對新建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平臺,省級財政按總投資額的30%、最高給予5000萬元資金支持”。

  四川科教資源豐富,但在企業研發投入上是短板。為激發企業創新投入,文件從創新聯合體建設、企業補助、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等方面,明確了財政、金融、表彰等多方面支持政策。特別是將國有企業的相關創新投入,視同考核利潤,旨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行業中引發鏈式反應。

  四川高校眾多,但優秀青年人才流失嚴重。起草組成員在省內高校調研座談時發現,我省博士畢業后更愿意去沿海發達地區就業或深造,原因就在于我省對博士后的資助力度較弱。因此,文件中提出大力聚集高端緊缺人才,加大對博士后的項目支持、日常經費資助力度,夯實支撐未來發展的人才力量。

  參與起草者透露:沒有突破性的不寫

  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強看完“科創十條”,第一時間把新聞轉給了該校大學科技園的負責人。“我們最想突破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終于得到了回應!”

  近年來,四川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先確權,后轉化”的方式打破了科技人員“不愿轉”的問題。但根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事業單位的知識產權屬于國有資產。這一來,混改面臨“違法”風險。

  “有這條規定,改革難以放開手腳。”“科創十條”旗幟鮮明提出,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屬高校、院所等科研事業單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試點,試點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推動職務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資產管理清單。

  許強認為,此舉有助于打破“不敢轉”問題,“這是‘科創十條’中最大的政策突破!”

  “以前寫過的不寫,沒有突破性的不寫。”參與起草的人員透露,這是起草過程中堅持的原則。

  突破,有對體制機制改革的突破,對科技人員的“松綁”。“科創十條”提出,允許科研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技術股+現金股”形式持有股權。支持事業編制科研人員5年內保留人事關系,參與各類創新平臺建設。

  突破,也有對傳統認知的更新。王楠透露,在起草過程中,針對“省級財政安排5.5億元,每年支持基礎研究項目2000個以上”,進行過反復論證和多輪“拉鋸”。

  有的部門認為基礎研究應該瞄準領域,大手筆投入。目前“撒胡椒面”的做法,項目多攤薄了研究經費。

  王楠說,支持基礎研究,就是“播種”“點火花”,需要一定的廣度來找到萌發點。同時,這也是建立“人才蓄水池”,“2000個項目就有2000個項目承擔人,這也為四川留住大批年輕科技工作者、為未來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