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治沙模式

  專合社參與防治,農牧民就地變生態工人

  意勒每天都要到村里建好的防護林周邊轉轉,看有沒有人和動物進入鐵絲圍欄破壞植被。作為色塘造林專合社成員之一,意勒和專合社其他幾位脫貧戶承擔著這片防風林的日常巡護工作,并獲得相應酬勞。

  色達縣2018年起陸續分片區組建了5個造林專合社,吸納470多人參加荒漠化防治,大部分社員是脫貧戶。“村民植一天樹,保底收入200元。”色塘造林專合社聯系人張強說,專合社采取項目總承包和計件管理辦法,務工收益全部歸村民,農牧民就地變生態工人。3年多來,色達縣5個專合社共承建項目11個,完成投資8億余元,治理荒漠化土地23萬余畝。

  類似的模式,也在爐霍縣推行。以國道350沿線布點,利用荒山荒坡、田邊地角,實施蝦拉沱片區及新都鎮人工造林(杏花村)項目,通過議標形式確定各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中標,讓群眾參與造林、管護等各個環節,項目覆蓋2鎮1鄉15個村794戶3760人,為項目區農牧民增加勞務收入約260萬元,為當地群眾人均增收690余元。“杏花村項目實施期1年,管護期兩年。”爐霍縣國有林保護管理局局長陳麗說,近年來,爐霍縣通過實施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為農牧民提供22.88萬個勞務用工,支付勞務報酬2200余萬元。

  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若爾蓋縣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2標段施工前。

  “防治荒漠化不只是生態問題,還是民生問題、發展問題。”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省級財政在全國率先啟動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試點示范項目和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治理產業脫貧工程,連續11年專項支持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創造性地統籌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啟動川西高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項目。

  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若爾蓋縣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2標段施工后。

  一種常態化機制

  持續加大投入,力爭將治理納入國家工程

  “不控鼠,栽再多草也沒用。”省林科院副院長周俗拿出一張圖片,圖中顯示川西北草原上遍布鼠洞。

  據調查,2019年全省草原鼠害防控面積僅占發生面積的5%,難以實現控制鼠害。全省每年需要防控的草原鼠害面積約為4000萬畝。

  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若爾蓋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三標段 43小班施工完成后。

  “根本是要圍封種草,促進草原植被恢復,修復治理生態環境。”周俗發現,植被環境較好的地方,老鼠的密度往往相對更小。他建議將草原鼠害治理和生態修復治理、地方發展進行統籌謀劃,加強鼠害治理知識宣傳力度,加大相關項目資金配套投入,增強對相關科研項目的支持,盡快建立完善監測預警與防控體系,推動形成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常態化機制。

  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若爾蓋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三標段 43小班施工前。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說,荒漠治理難度大、周期長、易反復,需要對荒漠基本情況和治理成效進行定期監測,進而科學制定應對之策。目前,全省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已在各地開展,監測外業工作已經完成。

  2018年6月30日拍攝于敘永縣落卜鎮硐坪村,小地名大夾橋后邊。

  我省將力爭將川西高原荒漠區沙化土地治理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國家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支持政策和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探索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川西高原荒漠區沙化土地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繼續發揮造林專合社等平臺作用,引導當地老百姓積極參與荒漠治理和成果持續管護。圍繞荒漠區退化土地治理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探索科學的植被配置模式,健全荒漠區退化土地治理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開展川西高原沙化土地治理動態監測。

  2008年5月29日拍攝于敘永縣落卜鎮硐坪村,小地名大夾橋后邊。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