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這個小足跡,巖板上其它足跡要大一些,長度在2.2—6.2厘米之間。從形態上看,這些足跡可以歸為蹺腳龍足跡類,蹺腳龍足跡常見的尺寸小于15厘米,世界各地此前都有發現一些非常小的蹺腳龍足跡,比如來自四川峨眉白堊統的峨眉蹺腳龍足跡,它曾被認為是來自中國的最小恐龍足跡之一,其中保存最好的足跡含爪印為27毫米,峨眉足跡點還發現了另一種微小型獸腳類恐龍小龍足跡,它的典型長度在15—30毫米之間,來自韓國昌善島的小龍足跡是已知最短的,長度只有10.5毫米。韓國還發現過一種微小的兩趾型足跡,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足跡之一,平均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0.3毫米和4.2毫米。

  與絕大多數微小型獸腳類恐龍的足跡一樣,富順標本是由剛出生不久的小恐龍留下的,還是由一個成年的小型恐龍留下的,仍然沒有定論。巖板上保存了一系列大小不一,但形態相對一致的足跡,可能代表了不同發育階段小型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集合。因此,學者傾向富順微小足跡是由剛出生不久的小恐龍留下的,其足跡制造者的尺寸估計約為12厘米長,大致相當于現代的麻雀。

  如果富順微小足跡確實記錄了幼年獸腳類恐龍在生命非常早期所留下的足跡,這很可能表明了一種早成或超早成的發育策略。早成或超早成是主龍類的古老特征之一,已經出現在部分恐龍(如傷齒龍類、反鳥類)及其它脊椎動物(如翼龍類)身上。在現生動物中,一些早成或超早成動物,如大多數陸禽、游禽的雛鳥,它們從卵殼中孵化出來時,眼睛已經睜開,全身有稠密的絨毛,腿部有力,其在一天內,甚至幾個小時內就可以跟隨親鳥去覓食。

  總而言之,自貢富順發現的足跡組合擴大了該地區下侏羅統地層的恐龍化石記錄,這也是第一次記錄自貢侏羅紀時期微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揭示了獸腳類恐龍的早成性或極早成性,也可能存在微小成年造跡者存在的可能性。大量的蹺腳龍足跡等足跡表明當時當地獸腳類恐龍的高豐度。這些獸腳類恐龍被證實廣泛分布在侏羅紀早期的四川盆地,該發現對恢復該地區古生態、古地理、古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