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線記者 吳平 吳曉鈴
6月26日,由自貢恐龍博物館江山副研究館員、彭光照研究館員、葉勇研究館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中外古生物學家學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四川自貢富順發現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龍足跡,其中包括了一個長僅10.2毫米的微小恐龍足跡,可能揭示了獸腳類恐龍的早成性或極早成的發育策略。論文發表在本期的《歷史生物學》雜志上。
作為一種典型的遺跡化石,恐龍足跡蘊含了豐富的信息,是恐龍當時的動態行為的縮影。恐龍足跡學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可以有效判別當時當地動物群的組成,而且這些信息正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骨骼化石的局限性。同時我們可以根據恐龍足跡,判斷恐龍當時的運動狀態,如行走、奔跑甚至游泳等。

1998年7月,富順縣永年鎮五里村村民丁永富、丁永健兄弟為了解決家里日常洗菜、洗衣等用水,決定利用自家房屋旁邊的空地開挖一口池塘來蓄水。由于表面松散堆積物下面全是堅硬的黃灰色砂巖,于是丁家兄弟就將開采出長條形石塊鋪在池塘四周當做墊腳石方便大家行走,雖然人們在行走過程中有時也注意到有些巖石表面布滿“雞爪”似的形狀,但是大家并沒有往心里多想。
隨著近些年恐龍足跡化石的不斷發現、恐龍足跡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宣傳報道的不斷加強,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恐龍足跡化石有所認識和了解,丁永富的女兒丁麗就是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