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和快的互博:

  既要克難,也要建精品

  2016年12月,在開工儀式舉行半年后,天府機場地基處理及土石方工程中標單位進場,正式拉開建設序幕。此后,不到5年,一座占地22平方公里、建有3條跑道、71萬平方米航站樓及諸多配套設施的全新樞紐機場就拔地而起。“這樣的速度,在同體量的機場建設中是比較快的。”伍丁說。

  但機場建設并非一帆風順,幾年來,丘陵場區的復雜地質難題、軌道交通影響、2018年強降雨惡劣天氣、新冠疫情影響等難題接踵而至,它們猶如反向力,拖拽著往前奔的建設進度。既要克難,又要建“精品工程、樣板工程”,一場互博戰悄然進行。

  天府機場場址位于淺丘地帶,本期建設,為了平整出20多平方公里的場地,將300多座山頭削平,并用土石方填平沖溝。但是現場地質條件太復雜,填平之處一直有微沉降,這對技術要求高的飛行區來說,是致命硬傷。怎么辦?

  針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在開工前一年半,建設工程指揮部就組織開展了試驗段研究,以試驗段先行,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大量的技術、工藝的試驗,不斷優化調整設計方案。1400 萬余平方米的飛行區,從開建初持續到竣工,記不清做了多少試驗。有一點始終確保:工程質量都處于監測之下。

  但是現場地質條件太復雜,填平之處一直有微沉降,這對技術要

  求高的飛行區來說,是致命硬傷。怎么辦?以試驗段先行,在過程中

  進行大量的技術、工藝的試驗。1400 萬余平方米的飛行區,從開建

  初持續到竣工,記不清做了多少試驗。有一點始終確保:工程質量都

  處于監測之下。

  航站區建設初期,則遇到了“硬”的難題。T1航站樓下是堅硬的巖層,最硬的地方硬度堪比C60混凝土的強度,在這里挖基層,相當于要把C60混凝土從地里給“摳”出來。一鉆下去,直冒火花。為了趕上大隊伍的進度,建設單位把成都市場的360旋挖機全部租了下來,組織最優秀的旋挖機司機,人停機不停,二十四小時作業,如期完成了建設。

  2018年,航站區土建工程正處于關鍵時刻,卻遭遇了50年一遇強降雨,僅7月,31天中就有26天出現不同程度降雨,成自高鐵基坑積水達半米深。長達3個月的連續強降雨,讓基礎施工受到嚴重影響。那段時間,只要具備施工條件,就見縫插針、增加人力物力等投入,以時間換空間,得以“搶”回了進度。

  精與優的并進:

  以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建造”

  19項全國或業內領先!今年6月上旬,在投運前的最后一“關”考驗——民航專業工程行業總驗和使用許可審查終審時,天府機場呈現出的創新實踐,受到民航管理部門、專家們的高度認可,一次性通過了總體驗收。

  “天府機場從規劃建設初,就提出打造‘平安、綠色、智慧、人文’四型機場。”伍丁說,為提高機場安全水平、運行效率、服務品質和建設管理能力,科技創新引領,天府機場開展了大量創新及實踐。

  初期平整場地,要將300多座山頭削峰填谷,方圓22平方公里成了一個大工地,建設高峰期期間,每天有2萬多人現場施工、超2萬臺次車輛進出現場。如何實現對建設進度和質量的有效管理?建設指揮部開發了數字化管理系統,應用北斗衛星定位,實現了對22平方公里建設現場的可視化管理,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機場工程數據化施工現場。

  航站區建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僅就結構來說,地面層、地下層有銜接和交錯,每一層的空間高低都不同,還要綜合統籌土建、安裝、裝飾等環節。建設需要按圖施工,土建施工進場時,建設單位拿來設計圖,一套就有1噸多重,用貨車拖到現場。“如果用傳統的二維圖紙,效率將非常低!”建設指揮部大膽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到航站區建設的全程,在電腦上先建模,管線是否有碰撞、層高是否合理一目了然,把痛點在設計階段就“消化”了,后期施工效率大為提高。

  BIM的效果有多好呢?一個小故事可以佐證。T1、T2航站樓候機大廳的羽毛形狀吊頂,為異形的雙曲面,6萬平方米吊頂,每一塊尺寸都不同。應用BIM技術,每塊吊頂都有了量身定做的尺寸,交由廠家生產,大量減少了后續修改。